首頁>健康>

黃芪這味藥,的確是一味經典好藥材,但是千年以來,唯有東漢醫聖張仲景、金元名醫李東垣、清代名醫王清任、近代醫家張錫純將黃芪運用得出神入化。比如張仲景建立的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痺虛勞;李東垣建立的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下陷;王清任建立的“補陽還五湯”,其中“四兩黃芪為主藥”,能治療半身不遂之證。這些都是妙用黃芪的高手。然而,在當代,國醫大師鄧鐵濤也是妙用黃芪的高手。早年在讀鄧老的《耕耘集》時,就看到鄧老妙用黃芪的經典好文,頗為感概,中醫不傳之祕在於量,真是不假啊!

1.黃芪治療胃黏膜下垂

胃粘膜下垂,黃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納,其氣以降為順,如果出現胃黏膜下垂,就要採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那麼這個時候該如何用方呢?在眾多中醫方劑中,助陽補氣的方劑,當屬四君子湯為最佳,那麼這個時候可以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黃芪30克,枳殼3克。加黃芪30克的目的是為了升提補氣,那加枳殼是幹什麼的呢?枳殼在這裡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與黃芪組成一個升降樞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能夠使黃芪的作用發揮到病情需要的程度,不適其升提過度;二是胃氣本身喜降,反佐枳殼以順應胃氣的下降。

2.黃芪治療脫肛

脫肛,黃芪用量可達120克。在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中有一個治療脫肛的方劑,方中用黃芪120克,防風9克。其實這個方子是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治脫肛的黃芪防風湯。原方為:黃芪四兩,防風一錢。金元四大家李東垣認為: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3.黃芪治療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黃芪用量15克。子宮脫垂辨證為中氣下陷證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東加何首烏。補中益氣湯專治中氣下陷,加上何首烏有何深意?主要有兩點,一是作為引經,二是養血。

4.黃芪治療重症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黃芪用量30-120克。國醫大師鄧鐵濤曾自擬強肌健力飲來治療重症肌無力,方中主藥就有黃芪。重症肌無力,最大的特點就是肌肉無力,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肌肉無力便是脾胃氣虛,且由虛及損,在治療上只要抓住脾胃虛損這一重要環節,重用黃芪以補氣升陷,同時針對兼夾之證調理五臟,重補脾胃,四旁健運,促病痊癒。

5.黃芪治療高血壓

高血壓,黃芪用量30克以上。按道理來說,黃芪治療低血壓才對,為何?因為黃芪具有升陷的作用,然而黃芪的確具有治療低血壓的作用。國醫大師鄧鐵濤曾用黃芪合溫膽湯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雖然黃芪可以降壓,但黃芪仍是益氣昇陽之藥,如果辨證為肝陽上亢或有內熱之高血壓則不宜用黃芪。

6.黃芪治療低血壓

低血壓,黃芪用量不超過15克。一般來說,治療低血壓可採用補中益氣湯。

7.黃芪治療胎死腹中

胎死腹中,黃芪用量可達120克。自宋代以來,婦科方書,下死胎多用平胃散加朴硝。明代以後,《景嶽全書》提倡用脫花煎催生與下死胎。平胃散著眼於氣滯,脫花煎著眼於血瘀。國醫大師鄧鐵濤治一個氣陰兩虛之胎死腹中的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並配合鍼灸,後用脫花煎,皆因藥證不符而未效,再經仔細辨證,借用王清任治產難之加味開骨散,重用黃芪120克,外加鍼灸,1劑而死胎產下。開骨散治產難有效有不效,緣於只著重於養血活血忽視補氣行氣,所以鄧老在開骨散的基礎上,重用黃芪以補氣行氣,使本方更加完善,以達到其應有的作用。

8.黃芪治療偏癱、截癱

偏癱、截癱,黃芪用量60-120克。對於偏癱、截癱等屬於氣虛有痺者,補陽還五湯是一張非常著名的經效驗方。補陽還五湯中就有很明顯的一句“四兩黃芪為主藥”,按照劑量換算,四兩黃芪即是120克。使用補陽還五湯需要注意兩點:一是辨證須是氣虛血瘀之證;二者黃芪必需重用至120克及以上,最少也不能少於60克,其他藥量也可略為增加,但決不能輕重倒置。

9.黃芪治療自汗

自汗,黃芪用量12克左右。黃芪止汗的作用來自於一個經典的方劑——玉屏風散。這個方子也就三味藥,即黃芪12克,防風3克,白朮15克。這個方子有個特點就是,防風用量要少,且防風與黃芪的劑量加起來剛好等於白朮的劑量。

10.黃芪治療瘡瘍爛肉

瘡瘍爛肉,黃芪用量30克左右。黃芪具有脫毒排膿的作用,如果是瘡瘍爛肉,傷口久不癒合,不斷滲液,用黃芪就可以起到內託的作用。

雖然古今名醫都喜歡用黃芪,但黃芪終歸還是藥材,而非食材,只有辨證得當,使用才會有效,若辨證失誤,自然也會有害健康。誠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說,“對於使用黃芪的指徵,我認為舌見淡胖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察有否其他氣虛之證候,便可考慮使用。至於用量之多寡,則要時時留意證候之變化,切戒墨守成規,刻舟求劍”。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葡萄,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