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語:中風即“腦卒中”,是指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腦內動脈狹窄、破裂或閉塞,導致急性腦動脈血液迴圈障礙的一類疾病的總稱,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類。缺血性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等特點,大多數患者會遺留後遺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去嚴重的心理負擔。

一、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很多,病情反覆,且容易復發,患者需重視

1、概述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對缺血性中風研究的深入,其在病因、病理生理機制、診斷及治療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目前的治療措施對一些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治療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隨著缺血性中風防治指南的頒佈,其發病及復發的危險因素已逐步明確,主要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兩大類。

西醫對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及糖尿病等可控危險因素雖已取得良好的療效,但尚有侷限。中醫證候要素與缺血性中風復發的關係表現出了獨特的特徵。因此,透過中西醫結合手段評估缺血性中風患者復發的風險並及時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缺血性中風即各種原因引起腦部的血液供應障礙,使區域性缺血的組織發生不可逆性損傷,致使神經功能異常,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的一類疾病。最新研究顯示,本病年複發率約14.7%,且大多數患者遺留明顯的後遺症,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2、危險因素

年齡是腦梗死復發的危險因素之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腦梗死復發的人群中佔比明顯升高,中老年人年齡每增加10歲腦血管病的患病率風險增加1.88倍。雖然年齡為不可控因素,但透過年齡,可以識別缺血性中風復發風險高的患者,所以年齡問題仍應引起足夠重視。高血壓病是腦梗死復發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長時間的高血壓病會使全身小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引起血管壁增厚導致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梗死復發的風險。因此,腦梗死合併高血壓病的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水平,及時選擇合理的降壓方案以防止復發。高脂血症是腦梗死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血脂的增高會構成低密度脂蛋白和中密度脂蛋白,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最終致使腦梗死復發。

高脂血症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加強、血液迴圈阻力加大、血流遲緩等特點都是構成血栓、引起腦梗死復發的主要前提和條件。有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約佔腦梗死復發人群的10%~30%,其導致復發的原因大多是糖尿病引發的代謝綜合徵及動脈壁的異常,且糖尿病的死亡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

研究顯示,糖耐量異常及非空腹血糖<4.6mmol/L均是增加腦梗死複發率的重要原因。因此,腦梗死患者應定期監測血糖,防止血糖異常對腦梗死復發的影響。心血管疾病中的心房纖顫是腦梗死90天內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心房纖顫形成腦栓塞的原理是房顫後心髒的附壁血栓脫落,隨血液的運動,堵塞腦內動脈進而導致腦梗死發作或復發。

頸總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的增加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的標誌之一,且與心梗和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超聲儀器能清晰地顯示血管的腔內結構與血流的頻譜形態,隨著超聲儀器功能的逐年更新,其臨床應用越加廣泛。頸動脈斑塊按照其性質和斑塊回聲強度,可分為穩定性斑塊(主要是硬斑)和不穩定性斑塊(主要是軟斑和混合斑)。

研究顯示,穩定性斑塊主要是纖維化和鈣化的斑塊,而不穩定性斑塊則有許多炎性細胞及新生血管,具有易破裂、易潰瘍的特性。不穩定性斑塊在潰瘍處構成的血栓會導致區域性管腔狹窄或急性閉塞,最終引發缺血性中風。

二、中醫對缺血性中風的認識,瞭解其病因機制,科學服用中藥十分關鍵

1、病因機制

在病因學上,《內經》雖然沒有中風的記載,但是有“薄厥”、“瘖”、“偏枯”等與其相關的疾病名稱。漢代張仲景首提“中風”之名,並提出“內虛邪中”論。因此,唐宋之前多以虛立論,在醫治上大多以疏風驅邪、補益正氣為主。在唐宋之後的“內風”立論則被稱為病因學說的一大重要突破。

對於引起內風的緣由,各學家則各持己見。明代張景嶽提出“非風”,他認為中風與外風沒有關係,立“內傷積損”論。晚清時期至近代的眾多醫家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探討發病機制,張錫純提倡“衷中參西”,逐漸接受西方的思想,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中風有腦貧血和腦充血兩種。

二者是相反的,他認為本病乃肝陽化風,氣血並逆,直衝犯腦所致。中風病因病機的探討和研究日趨完善。年邁之人氣血虧虛,內傷積損,或久病,或傷精,或過勞,使氣血愈傷,氣虛則生瘀;陰血虛則不能制陽,風陽外越,夾氣血痰火上衝,痺阻腦竅而發為本病。情志失調,肝氣鬱滯,致氣血不暢,瘀阻腦脈。

或憂思傷心血,心陽亢盛引發心火,上擾神明而發為本病。飲食不節也是中風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嗜食肥甘、憂思傷脾或木旺乘土,均能使脾失健運而生痰,痰溼鬱而化熱生風,導致痰熱互結,風陽夾痰走竄於經絡,上蒙清竅而發為本病。在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痰濁內生,陰陽失調的基礎上,因為冬春兩季的氣候驟變,易引起外風入中,寒凝血瘀,導致腦脈痺阻而發為本病。

2、證候要素

證候是指在疾病的產生過程當中機體的某一階段對致病因素做出的綜合反應,常顯示出一組特定症狀和體徵。證候的辨證方式受臨床醫師的個人經驗及學術流派的影響頗深,醫者對於病人症狀的理解分析不同,辨證即不同,有較強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證候要素是從證候演變而來,相對於較繁雜的證候來說,其具有簡單且易掌握的特點。

風痰阻絡、氣虛血瘀、痰熱腑實、痰蒙清竅、痰熱內閉證候型別表現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復發的危險因素;全部中醫證候要素風、火、痰、瘀、氣虛、陰虛都可能是導致缺血性中風復發的因素。

缺血性中風急性期中醫證候要素髮生頻率最大的是瘀,其後的順序依次為痰、風、氣虛、陰虛陽亢要素。中風後第14天中醫證候要素(痰)是影響缺血性中風復發的危險因素。由此可見,中醫證候要素在缺血性中風復發人群中顯示出了獨特的特徵,應在開展中風病二級預防的研究中加以重視。

3、中醫藥防治

中風最見的併發症是壓瘡和上消化道出血,併發症的預防對疾病預後的影響極大。中風臥床患者,應加強日常生活中的護理,及時給患者翻身,時常被動活動肢體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避免壓瘡的產生。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風重症的併發症,應定時檢測血壓,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尤其是嘔吐物的顏色,發生變化應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

中風在臨床醫治中應高度重視中經絡向中臟腑的轉變,中臟腑的患者病情危重,傳遍迅速,病情不穩定,應引起高度重視。臨床上屬於實熱證的缺血性中風患者,都可用醒腦靜注射液或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

缺血性中風患者根據兼證的不同可選用適合病情的中藥注射液,如燈盞花素注射液、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複方丹參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痰多化熱者,可用鮮竹瀝水,每次20ml,每日3-4次。

從中風發病開始,就應該鼓勵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以被動訓練為主,患者逐漸恢復後以主動運動為主,對言語不利的患者,應加強言語誘導訓練,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可配合針灸、按摩、火罐、艾灸等中醫傳統療法進行綜合診療。

老年人作為中風發病的高危群體,如果經常出現一過性頭暈,肢體麻木或顫動,多為中風先兆,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及早診治,防止發展為中風;已有中風病史的患者更應注意調攝,如長期舌苔厚膩不去,或紅絳舌不變,說明邪氣仍在,陰陽未平,應驅邪扶正,辨證論治,調攝情志,平衡陰陽,防止復發。

結語:缺血性中風患者不但可以透過控制可控因素改善預後及防止復發,而且還可透過卒中評分量表,瞭解患者的遠、近期情況,評估患者復發的風險,此方法安全,方便,無需高額的檢查費用。雖然卒中預測評分系統已經廣為應用,但不足之處仍有存在,若加入中醫因素形成有中醫特色的卒中評分量表,則會成為中西醫結合防治缺血性中風的一項有力措施。

9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房事不是唯一?這5件事極大傷害到女性子宮,男性可得長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