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地黃在《本經》中又叫地髓,為玄蔘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懷慶產者為道地藥材。入藥有鮮地黃、乾地黃、熟地黃之分,炮製不同功效不同。

一、地黃的功效:

鮮地黃、乾地黃、熟地黃功效各有不同。醫者應用,不可不知。

乾地黃最為常用,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功效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功效能養血滋陰,補精益髓。

張景嶽認為中藥“四維”中應有地黃,而沒有石膏,言:“參地如良相,附黃如良將”,可謂比喻貼切。

名家名著摘要: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論之頗詳:

1.鮮地黃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熱、涼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熱下血。

2.乾地黃即藥房中常用之生地,經日晒幹,性涼而不寒,生血脈,益精髓,聰明耳目,治骨蒸勞熱,腎虛生熱。

3.熟地黃用鮮地黃和酒,屢次蒸晒而成。其性微溫,甘而不苦,為滋陰補腎主藥。治陰虛發熱,陰虛不納氣作喘勞咳嗽,腎虛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積成水腫,以及各臟腑陰分虛損者,熟地黃皆能補之。

《本草備要》中亦把地黃分而論之:

1.生地黃(當為鮮地黃)大瀉火,甘、苦,大寒,入心腎。瀉丙火(小腸火,如導赤散用法)。清燥金,消瘀通經,平諸血逆。治吐衄崩中,傷寒陽強,痘症大熱。

2.乾地黃補陰、涼血,甘、苦而寒,沉陰而降。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及手太陽經。滋陰退陽,涼血生血。治血虛發熱,勞傷咳嗽,痿痺驚悸,吐衄尿血,血運崩中,足下熱痛,折跌絕筋,填骨髓,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安胎。

3.熟地黃平補肝腎、養血滋陰,甘而微溫。入手足少陰、厥陰經。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聰耳明目,黑髮烏髭。治勞傷風痺,胎產百病,為補血之上劑。

李東垣言:“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地黃假酒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蒸煮不可犯鐵(忌鐵器加工,包括煎煮不能用鐵鍋),若犯鐵令人骨消。”

《本經》論乾地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做湯,除寒熱積聚,除痺,生者尤良。”

《別錄》論乾地黃:“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

《本草證》論熟地黃:“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

二、地黃的配伍應用:

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乾、舌絳或紅等證。常用乾地黃或鮮地黃,有清熱涼血和養陰的作用。如配伍玄蔘、犀角(今多用水牛角或李可犀四味代替)等,以增強清營養陰功效,即清營湯。如配伍知母、青蒿、鱉甲等,常用於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津已傷而致發熱、夜熱早涼,以及陰虛內熱所致的潮熱證,即青蒿鱉甲湯。

2.用於熱在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證。生地黃既能涼血,又能止血。常配伍側柏葉、生荷葉、艾葉等,即四生丸。而對於血熱毒盛,發疹發斑而斑疹紫黑之證,常配伍犀角(代替藥如前述,不再複述)、丹皮、赤芍等以涼血消斑,即犀角地黃湯。

3.用於熱病傷陰,舌紅口乾,或口渴多飲,以及消渴證煩渴多飲等證。常用生地黃,本品能養陰生津。常配伍麥冬、沙蔘、玉竹等以養胃陰、生津液,即益胃湯。治消渴證多配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即玉泉散。配伍生黃芪、生山藥、淨萸肉等,即張錫純治消渴名方滋膵飲。

4.用於熱甚傷陰劫液而致腸燥便祕。常用生地黃配伍麥冬、玄蔘等,即增液湯。如有燥結熱實,還可再加大黃、芒硝,即增液承氣湯。

5.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證。常用熟地黃,本品為補血要藥,常用於血虛諸證及婦女月經不調、崩漏等證。如配伍當歸、川芎、芍藥等,即補血調經之聖方四物湯。如四物湯中所用之地黃為生地,芍藥為赤芍,則此四物湯補血之中則又兼有活血清熱之效;如四物湯中所用之地黃為熟地,芍藥為炒白芍,則此四物湯則重在補血。方之功效,全在醫者靈活應用,不可拘泥。後世以四物湯為底方,加減化裁出的方劑可謂數不勝數。如配伍桃仁、紅花,即為活血化瘀的桃紅四物湯;如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合方配伍加減,即為以治療諸多血瘀、疑難雜症見長的名方血府逐瘀湯;如與四君子湯合方,即氣血雙補名方八珍湯;如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即十全大補湯。

6.用於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證。常用熟地黃,本品又為滋陰的主藥。如配伍山藥、山茱萸、丹皮、澤瀉等,即為滋補腎陰之名方六味地黃丸。而六味地黃丸再加炮附子、肉桂,即為溫補腎陽、利水消腫之腎氣丸(又名桂附地黃丸);如腎氣丸中,再配伍牛膝、車前子,則是善於利水消腫的濟生腎氣丸;而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一味,則是偏於補腎納氣的都氣丸。

7.地黃之應用,黃元御論之頗深,言:“地黃者,準陰之兵,多多益善,而究非主將也(少有當君藥應用)。仲景於地黃,無作君之方,無特加之法。腎氣丸用之治消渴淋癃,君附子以溫腎氣,地黃滋風木之枯燥也。薯蕷丸用之治虛勞風氣,君薯蕷以斂腎精,地、膠、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傷寒炙甘草湯用之治經脈結代,君甘草以補中氣,地、膠、麻仁滋經脈之燥澀也。大黃土蟲丸用之治勞傷幹血,君大黃、土蟲以破積,地黃、芍藥潤經脈之枯燥也。黃土湯用之治便後下血,君黃土以收血脫,地黃、阿膠清風木之疏洩也。膠艾湯用之治胎阻下血,君膠、艾以回血漏,地黃、歸、芍清風木之疏洩也。”黃氏對地黃之論述,可謂技壓群芳,更對臨症不分陰陽虛實,而亂用地黃成憤世者,訓斥有節,學醫者不可不引以為戒。

三、地黃的用法用量:

一般鮮地黃取汁入藥,往往劑量頗大,幾十克亦為常用,取其清熱養陰生津之力,同氣相求。乾地黃與熟地常用量,皆十餘克至幾十克不等,臨症應用,重在辯證。張錫純用地黃,往往組方精簡或單獨重用,一次應用數兩也是常事,藥少力專往往能獲奇效。

熟地黃又有九地之稱,乃是在炮製過程中有所謂九蒸九晒之說,中藥炮製之繁瑣艱難,可見一二,而今又能有多少熟地品質達“九地”標準,不得而知。

九地加工方法,《本草備要》中記載:以好酒拌砂仁末,浸蒸晒九次用。(因)地黃性寒,得酒與火與日則溫。性泥(粘膩),得砂仁則利氣,且能入丹田。

如上所述,九地之成本,可想而知,當今又有多少中藥飲片廠家肯如法炮製,推想甚難矣。故黃元御言:“熟地之制,庸工妄作,不足用也。”醫者之無奈,甚是感嘆。

此外,常有醫家於處方中寫有“二地”,乃是即用生地也用熟地之意。

四、地黃的應用注意:

生地性寒而滯,脾虛溼滯,腹滿便溏者不宜用。黃元御言:“水旺土溼者,切不可服。”

熟地性質粘膩,較生地更甚,有礙脾胃運化,故凡氣滯痰多、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皆應忌服。

正因如此,切不可把地黃當做一般補虛之品而亂用,以防本末倒置之弊。

中醫有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地黃多用則滋膩粘滯,有礙脾胃運化,故對脾胃虛弱之諸病,皆有不宜。因此組方中,常與健脾胃諸藥如陳皮、砂仁、神曲等配伍應用,求其“補而不滯”,乃是智慧。

黑暗裡

莫怕崎嶇前行

光明處

自有指引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冥想5分鐘=睡眠1小時,重拾幸福的睡眠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