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胃痛是由於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症的一種脾胃腸病證。胃痛,又稱胃脘痛。

胃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屬陰邪,其性凝滯收引。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氣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涼,寒邪直中,內客於胃,或服藥苦寒太過,或寒食傷中,致使寒凝氣滯,胃氣失和,胃氣阻滯,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

2.飲食傷胃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故胃痛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關係最為密切。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致使胃氣失和,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或五味過極,辛辣無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酒如漿,則傷脾礙胃,蘊溼生熱,阻滯氣機,以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皆可導致胃痛。故《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爝,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氣犯胃脾胃的受納運化,中焦氣機的升降,有賴於肝之疏洩,《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所說的“土得木而達”即是這個意思。所以病理上就會出現木旺克土,或土虛木乘之變。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洩,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為胃痛。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幹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鬱日久,又可化火生熱,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鬱熱而痛。

若肝失疏洩,氣機不暢,血行瘀滯,又可形成血瘀,兼見瘀血胃痛。膽與肝相表裡,皆屬木。膽之通降,有助於脾之運化及胃之和降。《靈樞,四時氣》曰:“邪在膽,逆在胃。”若膽病失於疏洩,膽腑通降失常,膽氣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氣失和,肝膽胃氣機阻滯,也可發生胃痛。

4.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裡,同居中焦,共奏受納運化水谷之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胃之受納腐熟,賴脾之運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於脾,脾病常累及於胃。若素體不足,或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或過服寒涼藥物,或久病脾胃受損,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致使胃失溫養,發生胃痛。若是熱病傷陰,或胃熱火鬱,灼傷胃陰,或久服香燥理氣之晶,耗傷胃陰,胃失濡養,也可引起胃痛。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脾胃之陽,全賴腎陽之溫煦;脾胃之陰,全賴腎陰之滋養。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陽虛,而成脾腎陽虛,胃失溫養之胃痛;若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胃陰,可致胃陰虛,而成胃腎陰虛。胃失濡養之胃痛。

此外,若氣滯日久,血行瘀滯,或久痛人絡,胃絡受阻,或胃出血後,離經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內停,胃絡阻滯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早已有關於這種病機的論述:“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陽不足,失於健運,溼邪內生,聚溼成痰成飲,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飲胃痛。

1.點壓內關穴

快速取穴:一手握拳,腕掌側突出的兩筋之間的點,距腕橫紋3指寬的位置即內關穴。

按摩方法:用一隻手的拇指,稍用力向下點壓對側手臂的內關穴後,保持壓力不變,繼而旋轉揉動,以產生酸脹感為度。

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痛。

2.點按中脘穴

快速取穴:從肚臍中央向上量4寸即為中脘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著力點按中脘穴,用力均勻,有一定力度,若感到指下有胃蠕動感或聽到腸鳴更佳。

功效: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痛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3.按壓足三裡穴

快速取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按摩方法:兩手手指指腹端垂直用力按壓,或將手掌開啟,握住腿部,用拇指按壓5分鐘。

功效:可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症狀。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暑就用藿香正氣水?醫生:要分情況,用錯可能會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