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身體內的溼氣過重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是雨水綿綿、潮溼悶熱的季節,溼氣重時,人會非常的難受。要知道人體內溼氣太重的話是特別影響健康的,那麼溼氣重有什麼危害呢?什麼習慣會加重溼氣呢?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溼氣是什麼。

溼是中醫的一個概念,又稱溼邪、溼氣。《溼氣論》雲:蓋聞坤土主溼,溼土寄旺四季,而春夏為甚,季夏為尤甚。溼生於土,本氣屬陰,陰為寒溼,後乃漸化為溼熱。

溼邪致病有外溼和內溼之分。外溼是外部溼熱、溼寒、風溼入侵體內所致。內溼可因外溼侵入人體,影響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稱為溼困脾土。也可因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原因損傷脾臟,或因腎陽衰弱引致脾陽不振而形成。

溼氣的危害

1、傷害關節

溼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溼,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2、肥胖+浮腫

溼氣入皮下,會影響面板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溼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溼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3、帶下病

體內溼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溼氣下注,使得女性出現白帶多,白帶有異味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症。

4、陰道炎

陰道炎除了和感染源有關之外,還與體內溼氣有關。對於屬於溼熱體質或喜歡吃辛辣油膩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內環境火大溼氣重,從而使誘發陰道炎或導致陰道炎反覆。這類人調理,要先從身體祛溼上下手。

5、月經不調

經常居住在潮溼環境,或者經常讓身體受溼受潮的女人,體質會比較差,在經期前後會有四肢疲倦,低熱難退,月經量少,痛經等症狀。

6、影響排洩

溼氣過重,會造成“溼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淨的感覺。中醫說,“溼氣如裹”,溼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溼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

如何調理?

【中醫理療】

體表的外溼一般可以通過中醫理療,比如拔罐、艾灸等辦法祛除,效果也非常不錯。很多人覺得溼氣大,身體重,去刮個沙、拔個罐,身上輕鬆很多,就是祛溼的效果。

【中藥調理】

中藥調理的意思是可以去看中醫,根據自身的情況,開些祛溼的中藥,吃上幾服,調理一下。比如五苓散、積實導滯丸等等。不過這種方法需要根據中醫診斷的結果而定。

【飲食調節】

飲食調節的方法最為方便,平時在家注意多吃些健脾除溼的食物。比如:黃精、菊花、土茯苓、蔥白、薏苡仁、大豆、枸杞、五加皮、桂枝、山茱萸、蓮石、乾薑、芥子、大蒜、酸棗仁等。

上面就是一些溼氣的症狀和一些祛溼的方法,我們不要不重視體內的溼氣,體內的溼氣有可能會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如果發生了這些疾病的話,那麼就後悔莫及了,希望各位都可以注意,祝您生活愉快!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相由心生:老中醫告訴你,內臟裡缺啥,臉上就長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