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艾,乃“百草之王”

艾草,被古人稱為“百草之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艾在醫藥方面的使用就很普遍。《孟子》一書記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莊子》中有“越人薰之以艾”的記載;《春秋外傳》中也有“國君之艾,大夫知艾”等記載。

古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曾寫過《蘄艾傳》一書,他如此稱讚艾草:“產于山陽,採於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

現代研究發現,艾草特殊的芳香氣味,可起到止咳、平喘、化痰、溫經、散寒、鎮痛、止血、安胎、驅蟲、殺菌等作用。

現代研究也證實,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氣有抑菌殺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避免病菌入侵呼吸道,從而起到預防流行性疾病的作用。

薰艾,給角落殺菌消毒

瘟疫蔓延時節,可通過艾條煙燻進行消毒。此外,艾煙還有清除室內異味、驅滅蚊蟲的功效。

具體做法:關閉室內所有門窗,取半條艾條,置於蚊香架上點燃,人關門離開,以確保其煙霧擴散到室內各個角落。半小時左右,艾條燃燒完畢後,方可開門窗通風。

注意,在薰艾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防火,點燃的艾條周圍不能有易燃物質。

艾能入藥,亦可入膳

艾入藥,有良效

藥用的艾,既可內服,也能外用。

內服:溫經、暖宮、逐寒

◆婦科聖手

中醫將艾作為婦科要藥,用於治療女性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以及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妊娠胎漏等證。故,艾有“女性保護草”“婦科聖手”之稱。

將幹艾葉(或艾葉飲片)入藥煎煮內服,可溫經脈、暖胞宮、止崩漏、定腹痛,是治療婦科下焦虛寒證之要藥。例如——

下元虛冷、衝任不固的月經過多甚至崩漏,可用膠艾湯,將艾葉與阿膠、芍藥、川芎、當歸、乾地黃等一起配伍煎服;血虛氣滯、下焦虛寒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可用艾附暖宮丸。其組成主要為艾葉(炭)、香附(醋炙)、吳茱萸(制)、肉桂、當歸、川芎、白芍(酒炒)、地黃、黃芪(蜜炙)、續斷;對於虛寒體質導致的白帶量多,可將艾葉與乾薑、鹿角霜、煅龍骨、煅牡蠣等一起配伍煎服,有止帶之功;對於虛寒體質導致的胎漏,可以艾葉與阿膠、桑寄生、白朮等組方使用,具有固衝任、止血安胎的功效。

◆呼吸道衛士

艾葉還可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結核等。

如患慢性支氣管炎,可用鮮艾葉1000克,洗淨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濃縮為約3000毫升,過濾取汁備用。每次服40毫升,每日3次,對慢性支氣管炎咳痰、氣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緩解症狀。

日常預防傷寒感冒,可用幹艾葉與生薑、紅茶配伍煎煮,加入適當紅糖,可起到暖腹驅寒的功效。肚子發脹、拉肚子等消化不良,可用艾葉煎水喝,亦能消炎止痛。

外用:艾灸、沐浴、泡腳

艾葉煮水沐浴,可促進血液迴圈、溫經暖宮、安神助眠,同時能祛溼止癢,對溼疹、疥癬、面板瘙癢等有一定療效。

在中國閩南以及臺灣地區,流行“艾草浴”,即用晒乾的艾草熬水泡浴。產婦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以驅散風寒,促進身體恢復。夏日,用艾草熬水給小孩洗澡,還可驅散蚊蠅,預防和治療痱子、癤瘡。

用艾葉熬水泡腳,則能防治感冒、暖宮驅寒、去虛寒之火,調理陰陽、促進迴圈,改善睡眠,對防治腳氣也有一定輔助療效。

泡腳時,可單用艾葉,也可加入生薑、花椒、紅花、海風藤、黃柏等。例如:

艾葉+生薑:能幫助防治風寒感冒、關節病、類風溼、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疾病;艾葉+花椒:能除腳汗、腳臭、腳氣、溼疹;艾葉+紅花:可改善腿部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迴圈不好、手腳麻痺和區域性瘀血等情況。

艾葉泡腳,注意五點

1.陰虛血熱者不宜用艾葉泡腳。

2.發燒和患有低血壓、糖尿病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艾葉泡腳。

3.泡腳期間,應多喝溫開水,少吃寒涼食物。

4.最好不要在寬敞通風的地方泡腳,以免熱氣散失。

5.每週泡腳三次即可,不宜過於頻繁。

艾入膳,食有益

作為傳統藥膳材料,艾葉在居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下面推薦幾款簡單易做的“艾”美食——

艾葉煲雞蛋

做法:幹艾葉(10克)浸泡半小時後,與雞蛋(1個)一起放入砂鍋;加水2碗,大火燒開;轉小火,5分鐘後撈起雞蛋去 殼,繼續入鍋煮10分鐘;投入紅糖片再煮5分鐘,即可吃蛋喝湯。

作用:溫經散寒止痛,尤其適合婦女寒凝性痛經、小腹冷痛等證。

艾葉青團

做法:將艾葉切碎,放適量麵粉,用水、鹽揉成麵糰,做成大小適中的艾葉青團,入鍋蒸熟即可。

作用:通氣血、祛寒溼、止血、安胎。

艾葉粥

做法:將大米淘洗乾淨,在清水中浸泡2小時;將少量新鮮艾葉洗淨,切碎;大米加水燒開後加入艾葉,一同用文火熬成粥;最後根據口味,加鹽或糖、蜂蜜。

作用:散寒止痛、助消化。

老母雞艾葉湯

做法:老母雞1只,艾葉15克。將老母雞洗淨,切塊,同艾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

作用:補氣攝血、健脾寧心,適用於女子體虛不能攝血而致的月經過多、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小腹冷痛等。

需提醒的是,艾“有小毒”。《中華本草》載“口服幹艾葉3~5克可增進食慾,但大劑量可引起胃腸道急性炎症,產生噁心嘔吐,若大量吸收後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會出現譫妄、驚厥及肝損害等”。

故在食用過程中,要注意掌握服用的量和時間,切勿多服、久服。一般建議,日常食用艾葉,每天不宜超過9克(鮮品15克),當出現舌苔黃、小便黃、小便短等情況,馬上停用。

養生品,可自制

艾還可以用來製成日常養生用品,如艾坐墊、艾絨腰封、艾絨肚兜、艾絨肩頸墊等。

◆艾坐墊

清代名醫吳尚先很推崇坐墊法。他說:“若內服藥不能達到或恐傷胃氣者,以坐為優矣。”可用艾葉約500克,晒乾,揉碎,用紗布包起來,製成坐墊。

直接坐於其上,可通過區域性面板、穴位作用於人體,起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溫暖子宮及五臟六腑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恐吃藥傷胃氣者。

◆艾絨腰封

特別適合容易痛經、腰腹容易冷痛者,以及腰腹周圍有贅肉的人。

◆艾絨肚兜

夏天到了,還可用三年陳艾製作一件艾絨肚兜,給孩子睡覺時穿。在肚兜貼神闕穴(即肚臍處)部位,縫入一層艾絨,既能防孩子蹬被子受涼,也可起到安眠作用。

◆艾絨肩頸墊

而如果肩頸容易受寒、經常感覺僵硬不舒服,不妨做個艾絨墊子——通過作用於大椎穴、肩井穴等穴位,疏通經絡,養護肩頸。

◆艾葉香囊

此外,還可以做個艾葉香囊,在繡好的香囊中填入晒乾的香艾葉即可,有辟邪驅寒、醒腦提神、驅趕蚊蟲之功效。

艾灸保健,溫陽補氣

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功效——

祛寒。艾灸時產生一定的火熱,有助於祛除體內寒氣。驅邪。艾灸時產生的特殊藥氣被面板吸收後,有抗菌、抗病毒、殺滅病原微生物的效果。溫熱。艾灸時產生的溫熱藥效,可起到溫煦陽氣、溫通氣血的功效。補虛。艾灸時產生的藥氣會沿著經脈行走,起到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補虛固脫的效果。

家庭保健以艾條懸灸為主,即手持艾條對著穴位施灸。如果覺得艾條拿在手上不方便,推薦用艾灸盒——底下有一個隔網,可以隔住艾灰,防止掉灰。

作為日常養生保健,艾灸最適合陽虛、氣虛人群。陽虛、氣虛等虛寒體質者,多面色蒼白、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怕風畏寒、體弱無力、容易疲勞,艾灸可很好地緩解和祛除這些症狀。

日常艾灸以下幾個保健穴,可溫陽補氣——

◆大椎穴

傳統鍼灸學認為,艾灸大椎穴有解表、疏風、散寒,增強體質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體內淋巴細胞的數量,增強淋巴細胞功能,從而提高免疫力。

取穴:將頸部稍向前傾,在頸部與背部交界處,可觸控到一凸起的最高點,此處為第七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即為大椎穴。

◆命門穴、腰陽關穴

老年人大多有前列腺肥大、夜尿多、虛寒怕冷、腰痠虛冷等症,尤其適合艾灸這兩個穴位,可溫陽散寒。

取穴:取一條繩子過肚臍水平繞腹一圈,該繩子與後正中線的交點即為命門穴。人體髖骨兩側最上方的部位,叫髂嵴。兩髂嵴在背部連線的中點下方的凹陷處,即為腰陽關穴。

◆百會穴

百會也是督脈上的穴位,艾灸此穴有溫陽散寒通經絡的作用。

取穴:位於頭頂,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匯處,即為百會穴。

◆關元穴、氣海穴

艾灸關元、氣海穴,有大補元氣、補脾補腎、溫陽散寒的作用。除了老年人、手腳冰涼的人,一些元氣虛弱、脾虛、腎虛的人也適合艾灸這兩個穴位。

取穴:四指併攏置於腹部,食指上邊緣緊靠肚臍,小指下邊緣與腹中線交匯處,即為關元穴。食指與中指併攏伸直,食指橫放於肚臍下緣,與之相對的中指下緣即為氣海穴。

◆足三裡穴

“若要安,三裡常不幹”,是說欲身體健康,需常灸足三裡。足三裡灸又稱長壽灸。日本人常用灸足三裡穴來養生保健。常灸足三裡,有補益脾胃、調養氣血、扶正培元、驅邪防病、延年益壽之功效。

取穴:膝蓋下方有兩個凹陷處,內側為內膝眼,外側為外膝眼。四指併攏,食指上邊緣緊靠外膝眼,小指下邊緣與小腿脛骨前脊交匯處,即為足三裡穴。

◆湧泉穴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經常艾灸湧泉穴,有溫養陽氣、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強筋健骨之功。

取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足底第2、第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以上這些穴位,可以自己或由家人手持艾條對準穴位,距面板3釐米處進行施灸。可一天艾灸一次,每次灸一個或一組(2~3個)穴位,20~30分鐘。熱度以自己耐受為度,不要燙傷。

注意,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艾灸。首先,火旺的人不能艾灸。故平時有口燥咽乾、手足心熱、大便乾結、失眠盜汗等陰虛火旺情況,最好不要自己施灸。

艾灸時需注意以下三點:

1.艾灸前後都喝一杯溫開水。艾灸後1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臉。

2.在家艾灸,需做好通風。建議單獨一間小房來做艾灸,房間裡不要放置過多雜物,最好安裝有排風扇,能把艾煙排出

去。

3.艾絨易燃,一碰火星又會重新燃起,特別要小心防火,艾灸後要徹底滅掉火源。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血壓高,會出現4個異常表現,提醒:若想穩血壓,這三種菜少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