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首先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病,很多時候一些高血壓很難治療,嚴重者會引發全身性疾病,所以降血壓很重要,但是降壓治療過程中出現了低血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該怎麼辦呢?今天分三個方面來探討。

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率為6-34%,而老年患者發生率更高。多發生於晨起、餐後及炎熱季節。

1. 一般概念:

體位性低血壓指由臥位轉為直立位時(或頭部傾斜60以上)收縮壓下降≥20mmHg(高血壓患者≥30mmHg)和(或)舒張壓>10mmHg。多表現為體位改變後頭暈、暈厥、視力模糊、認知障礙等。

體位性低血壓是暈厥、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危險因素,也是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半數體位性低血壓患者伴有臥位高血壓。

2. 危險因素:

● 一般因素:高齡、低體重、吸菸、缺乏鍛鍊;

● 疾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糖尿病、神經變性疾病等;

● 藥物:多重用藥,α-受體阻斷劑、β-受體阻斷劑、抗精神病藥物等。

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

3. 分類:

根據發生時間分為:

● 突發型,直立30秒內血壓迅速下降;

● 經典型,發生於直立後30-180秒內,較為常見;

● 遲髮型,直立後血壓緩慢下降,一般在3到45分鐘之間趨於穩定。

根據發生機制分為:

● 神經源性

● 非神經源性

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的疾病

4. 處理

1)非藥物處理

● 臥位時頭部高於下肢15°-20°;

● 避免長時間站立,增加步行鍛鍊;

● 保證每日飲水量2-2.5L,鹽攝入6-10g/天;

● 從臥位到直立,不可突然或過快,用力過猛,起床一小時後再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跑步、晨練等);

● 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 避免降壓過度和降壓過快,優先選擇可改善血壓調節或改善腦血流量的藥物,如:ACEI或ARB;避免使用α-受體阻斷劑、利尿劑及β-受體阻斷劑;

● 儘量避免使用短效降壓藥物;

● 儘量避免各種可導致血容量不足/外周血管擴張/迴心血量減少的情況。

2)處理流程

判斷體位性低血壓後,根據有無臨床症狀,來評估藥物的風險獲益比,首先進行非藥物治療,並隨訪觀察,如症狀持續則根據是否合併心衰或仰臥位高血壓來給予相應藥物治療(氟氫可的鬆/米多君),如仍有臨床症狀,則需二線聯合用藥。

餐後低血壓

多發生於老年人,或合併某些惡性疾病患者。老年性高血壓的特點就是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合併餐後低血壓。中國住院高血壓合併冠心病患者發生率可達20%。

1. 定義

● 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SBP)較餐前下降20mmHg以上

● 餐前SBP≥100mmH,而餐後SBP<90mmHs

● 餐後血壓下降雖未達到以上標準,但出現餐後心腦缺血癥狀

一般來說,餐後血壓下降始於餐後15分鐘,餐後30-60分鐘達到最低,可持續至餐後2小時。

2. 處理

● 餐前液體攝入

● 餐後運動

● 少食多餐

● 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

● 避免進食過熱的飲食

● α-糖苷酶抑制劑

醫源性低血壓

主要由於降壓過度導致低血壓,發生率約為1.5%。

1. 降壓過快或過強:降壓藥存在一定的延遲效應,不可忽略;另外起始聯合強化降壓治療均可能導致降壓過強而產生低血壓;

2. 低血容量:過度利尿、腹瀉、大量出血或過度限制鈉鹽攝入導致臨床或亞臨床的低血容量,導致低血壓發生;

3. 個體因素:少數患者可能對某種或多種降壓藥物過於敏感,導致血壓大幅下降;

4. 合用影響血壓的非降壓藥物。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怎麼老是缺鉀,而且心裡還特別緊張?聽醫生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