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鍼灸配方與中藥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來講,有近部取穴法、遠道取穴法、隨證取穴法。

腧穴的名稱,在《內經》中大約有160個,鍼灸處方約有240餘方,其中大部分為1~3個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佔1/2以上,強調辨證取穴,用穴少而精。前人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有效的鍼灸配方。

1

大椎,曲池,合谷

大椎是手足三陽與督脈的會穴,純陽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陽從陽,可以助大椎調營衛,清裡以達表。

如感冒無汗惡寒可補大椎以發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鐘亦可達到解表退熱的作用。

如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

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熱散風、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療肩臂疼痛、中風上肢不利以及面癱和麵肌痙攣的主要配方。

2

肩髃,曲池

大腸為肺之府,此兩穴相配,有調理肺氣的特效。

肩髃臥針有舒通之象。

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氣行血,搜風逐邪。

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病,皆能舒暢調和之。

曲池又是預防面板病化膿和治療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對老年性早期白內障、視力模糊等症有效。

3

合谷,太沖

此兩穴皆為原穴,位於兩歧骨之間,謂之“四關”穴。

合谷屬陽主氣,太沖屬陰主血,可以開關節以搜風理痺,行氣血以通經化瘀。

配豐隆、陽陵泉以墜痰瀉火而治癲狂。

配百會、神門以鎮靜安神而療五癇。

配大椎清裡達表治療痺證、全身關節痛或遊走性疼痛。

如類風溼性關節炎,一身盡痛,尤以手足小關節為甚者,可瀉大椎,用《內經》“合谷刺”法,使針感向兩臂和脊柱方向傳導。

瀉合谷、太沖,則能達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

此兩穴是經脈的“本”部(肘膝關節以下)所在,通過經氣的執行與臟腑和“標”部(頭面軀幹)發生密切聯絡。

4

足三裡,三陰交

足三裡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為脾胃虛寒氣血虧損之主法,虛損門所不可少。

如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者,則補陰之中勢必兼行清導,則應補三陰交,瀉足三裡。

如因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胻麻木者,針此兩穴,一以振陽,一以和陰,血和而舒筋理痺,麻木自除。

5

豐隆,陽陵泉

是通大便的主穴。

豐隆是足陽明的絡穴,別走足太陰,其性通降從陽明下行,又得太陰溼土以潤下。

陽陵泉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裡,是從木以疏土,則大便自下(此為治療實熱性的便祕,如老年人氣虛性便祕應慎用)。

6

氣海,天樞

氣海為肓之原,元氣之海,補之可以回陽益氣,灸之可以蒸發膀胱之液,化氣上升而佈於周身。

天樞乃大腸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導濁滯之功。

兩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陽,分利清濁和調理腸胃。用於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腸炎下痢等症有著效。

7

內關,三陰交

內關是心包經的絡穴,別走手少陰三焦經,又是八脈交會穴,能清心胸之悶熱,使從水道下行。

三陰交是足三陰之會穴,有滋陰養血之功。

兩穴上下相配,內關清上和陽,三陰交清下固陰,是陰虛勞損證之主方。可以治療婦女髒躁和神經官能症之失眠、胸悶等症。

8

氣海,關元,中極,子宮

男子之陽不和者,取氣海以振陽氣,取關元以滋陰精,氣海為升氣之海,關元為三陰任脈之會,藏精之所,陰陽和故能有子。

其與女子之陰不和者,則取中極以調經,取子宮以開胞。

中極亦為任脈三陰之會穴,胞宮之門戶也,子宮補之正所以暖胞開宮,俾其直接受孕。

9

水溝,風府

腎脈夾舌本,脾脈絡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別絡亦系舌本,凡風邪中於此三經則令人舌強難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

諸陽為風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開。

補水溝以開關解噤、通陽安神。

瀉風府搜舌本之風,舒三陽之經。

以上兩穴相配是治療中風昏迷口噤不開的有效配方。

10

魚際,太溪

魚際是手太陰滎火穴。

太溪為足少陰原穴亦為輸土穴。

此方君太溪補水中之土,潤燥而生金,臣魚際瀉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療腎虛咳嗽,慢性氣管炎的有效配方。

11

風池,合谷,上巨虛

風池是手足少陽和陽維之會。瀉之能清頭頸眼目的風熱,對凡因風邪而引起的頭痛、頭眩有效。

配合谷是手陽明原穴,其穴效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總穴之一,有清熱解毒、祛風明目的作用。

再配以手陽明下合穴上巨虛,與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療面神經麻痺的主要處方。

12

合谷,復溜

復溜為腎經經穴,補之能溫腎陽升膀胱之氣使達於周身而能衛外。

合谷為大腸原穴,瀉之可以清氣分之熱,熱解則汗自止。

若欲發汗,則補合谷,該穴清輕走表,能發表託邪,使邪隨汗出而解;瀉復溜,以疏衛外之陽,而達到開皮毛的作用。

此兩穴相配對更年期自汗和陰虛盜汗皆有效,但應同用補法,因復溜亦能滋腎中之陰。

13

中脘,足三裡

中脘為胃經募穴,亦為腑會。

足三裡為胃經下合穴,“肚腹三裡留”,四總穴之一,是專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

君中脘,臣足三裡,安胃和中。

補中脘,壯胃氣,散寒邪。

瀉足三裡,降濁導滯,引胃氣下行。

上焦有熱,加瀉樑門。

下焦有寒,加補氣海。

脾氣虛,補脾募章門。

腸中滯,加瀉大腸募天樞。

14

隱白,十七椎

隱白為足太陰之“根”,補之大益脾氣,脾主運化需陽氣之推動。如脾陽不振失其統攝,血不歸經,可致婦女崩漏之疾。

補隱白(或灸),則能升舉下陷之陽,配灸十七椎(經外奇穴)溫陽益腎則崩漏自止。

15

腎俞,俞府,膻中

君腎俞、俞府降衝氣之上逆,兼理腎氣之源。

佐膻中寬胸理氣,化滯導痰,對慢性氣管炎、老年性腎虛咳喘有特效。

16

中脘,天樞,氣海,上巨虛,神闕

此方有清瀉裡熱、調氣止痢的作用,與芍藥湯相似。

君中脘、天樞,是胃與大腸的募穴。

臣氣海,理氣行滯緩解腹痛,氣調則後重自除。

佐上巨虛乃大腸經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有調理腸胃之功,協同中脘、天樞能清洩腸胃中溼熱。

上穴皆用瀉法。

神闕穴加灸,取其溫熱之性,功同芍藥湯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療,則“便膿”、“後重”等症狀相應而解。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這些簡單的小動作可以助你遠離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