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膽結石,發病率在逐漸升高,而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目前,每1個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人患有膽結石。於是,有人產生疑問,是不是生活水平提高後,吃得太好,招來了膽結石?如果真是那樣,吃素,是不是可以預防膽結石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膽結石,標準的醫學名稱是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及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膽石症的表現有很大差異,有的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腹痛、寒戰、高熱、黃疸等,但是,多數的膽石症患者卻沒有明顯症狀,有資料統計表明,80%以上的患者,因為缺乏明顯症狀而不自知,只是在偶爾體檢時,才發現自己患有膽石症。

預防膽結石,咱們需要先了解結石的結構和成因。膽結石按化學成分,可以分為3類。第1種是單純性膽固醇結石,呈皁白色或黃色,其中膽固醇含量超過98%;第2種是混合性膽固醇結石,表面呈褐綠色,並且帶有花紋,其中膽固醇含量超過60%;第3種是膽色素結石,呈紅褐色或者黑褐色,膽固醇含量低於45%。

不同的膽結石,會導致不同的表現。通常,發生在膽囊的結石,多數為膽固醇結石,在進食油膩食品或者改變體位時,會引起或加重膽絞痛;肝外膽管結石,又稱為膽總管結石,多數是膽色素結石,會出現反覆發作的腹痛、寒戰或高熱、黃疸,這稱為夏柯3聯徵;肝內膽管結石,多數為多發的混合結石,較少發生膽絞痛及黃疸。

膽結石是不是吃出來的呢?實際上,膽石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而飲食只是其中1個相關因素。正常情況下,肝細胞每天分泌膽汁600到1000毫升,由膽囊進行濃縮和儲存,進食後,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腸道。膽汁分泌受到神經和內分泌調節。膽汁由膽道進入十二指腸,再到迴腸,吸收大部分膽汁酸鹽,然後再進入肝臟利用,形成肝腸迴圈,如果這種迴圈被破壞,就容易形成結石。飲食因素中,胃酸、脂肪、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等進入十二指腸,可以促進膽汁分泌,因此,暴飲暴食會誘發膽囊炎。

膽石症的形成,與個人飲食習慣、性別、先天疾病、感染、膽汁代謝障礙、藥物、其他疾病等相關。目前認為主要致病因素有7個方面。第1是營養與代謝,長期營養過剩、進食過多精細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膳食纖維攝入較少,增加膽石症風險;肥胖者,膽固醇合成增加會誘發膽石症;體重下降過快,膽固醇合成增加,膽鹽吸收減少,膽囊動力下降,容易形成膽固醇結石。第2是胃腸道疾病或手術;第3是細菌和寄生蟲感染;第4是雌激素水平影響,長期服用避孕藥或絕經後服用雌激素者,膽石症風險會增加;第5是基因;第6是藥物;第7是其他疾病,比如肝硬化、糖尿病、慢性溶血性疾病等,此外,妊娠期膽囊排空功能障礙,也會使膽石症發病率升高。

咱們可以看到,吃素,並不能預防膽結石。但是,飲食細節的確需要注意。通常認為,生活節奏加快後,飲食不規律,比如早餐和中餐不分,膽囊中的膽固醇濃度升高會增加結石風險;盲目節食以求快速減肥,會招來膽結石;偏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引起膽汁中的化學成分比例失調,容易促使結石形成;此外,飲酒及吸菸,會影響膽固醇代謝以及膽汁的肝腸迴圈,也是誘發膽結石的風險因素。日常生活中有這些行為,就需要定期檢查,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患上了無症狀膽結石,不要等到發生膽絞痛再去醫院,那就可能保不住您的膽囊啦。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青雲計劃#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尿色“變黃”說明身體出問題了?腎內科醫師深度闢謠: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