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不一定是福,有些毛病是吃出來的
宋震亞援引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國居民310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於膳食不合理。2012年,在中國成人所有膳食因素與估計的心血管代謝性死亡數量有關的歸因中,比例最高的是高鈉攝入佔17.3%,水果攝入不足佔11.5%,水產類Ω-3脂肪攝入不足佔9.7%。”
能吃不一定是福。消化內科黨支部書記王彩花主任醫師談到了最近收治的幾個病人,很有感觸。“有一個老爺子是年三十收治的,春節前,老人的子女回家,把他開心壞了,胃口大開,結果吃了不到三天,胃消化的動力不足。我們正常人胃處在上腹部,但這個老爺子消化不良,胃已經墜落在盆腔位置,治療都很周折。還有兩個肝硬化的病人,沒有乙肝病史,為什麼會發病?一問病史,他們都是資深的脂肪肝病人,一直管不住嘴巴,病情就這樣一步步演變。”
幹部保健支部紀檢委員張若煜副主任醫師分享,隨著器官功能以及體成分的變化,老年人飲食“宜緩、宜軟、宜溫、宜早 宜少、宜淡”,要根據咀嚼和消化功能來調整食物的質地,例如消化不良時宜進食軟食,病情較重時宜進食流質。對於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要注意低鹽低脂以及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飲食。此外,部分老年人易便秘,需注意多喝水,少食刺激性食物,適量攝入含膳食纖維食物等。
“胃口太好”,試著進食順序變一變
每年春天,減肥是不變的話題。在這次紅心義診的網路直播中,“想減肥,但胃口太好”,“一不當心就吃多”是諮詢高頻詞,還有人諮詢,孩子總是吃不飽,該怎麼辦?
健康管理黨總支副書記、內分泌黨支部書記鄭超表示:對於孩子的胃口問題,小孩子能吃,要去判斷是生長髮育需求,還是肥胖導致。“孩子肥胖不能成人BMI指數來判斷,而應該參考中國兒童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分類標準。如果孩子的BMI值超過均值,那需要控制飲食。”
鄭超談到了一個小患者。7歲的男孩子,是鄰居們交口稱讚的福氣寶寶,肚子圓圓,但幼兒園體檢卻提醒孩子肥胖。爺爺奶奶帶孩子去醫院一查,居然有輕度脂肪肝。“那麼小的孩子,也沒有家族遺傳,脂肪肝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每天吃過晚飯,奶奶都怕孫子餓著,都炒一碗蛋炒飯給他當宵夜,每天碳水化合物和油分攝入更多,這是根本性問題。這個患者我跟蹤過兩年,改變飲食習慣後,男孩子的生長髮育都挺不錯。”
全科體檢支部書記郭誼說道,健康意識、生活形態、心理社會因素等共同影響飲食行為,經常是“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無法自控”。為了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大家可以採取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模式、給食物貼標籤、改變餐盤大小、減少外出就餐次數等方式,並且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選擇合適的體力活動,在持之以恆的過程中,尋求集體的支援,共同努力來提高依從性。
中醫康復支部黨員樓志來醫師則對“管住嘴,邁開腿”進行解答。運動療法有利於促進脂肪分解,預防心腦血管病變,促進糖代謝,改善心肺功能。建議每週5次,每天30~60分鐘,每週共150分鐘中等強度及以上運動,根據心率、主觀疲勞感覺等確定運動強度。在運動方式上,水中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減輕關節負荷,每週還可進行2~3次肌肉力量訓練,例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啞鈴等。此外,運動需量力而行,逐步增加,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雜糧對健康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
內分泌科、營養科以及消化科的專家都聊到了雜糧粗糧的攝入問題。“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以穀物為主,但穀物以精製米麵為主,全穀物和雜糧攝入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達到日均50克以上。”營養科黨支部書記張片紅說。鼓勵中青年群體多吃雜糧的同時,張片紅特別提醒“一老一小”的雜糧攝入。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減退,而0-6歲的孩子,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如果隨意進食大量雜糧粗糧,不僅對腸胃來說是很大的負擔,而且不利於營養的吸收和利用。所以這兩類人群要少吃雜糧粗糧,或以更容易消化形式攝入粗糧雜糧。”張片紅說。
王彩花則補充,芹菜、筍之類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和雜糧粗糧也是同樣的道理,消化能力弱的人都要控制攝入,每年春季都有不少消化能力弱,但又貪嘴,吃過多春筍野菜,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民以食為天,健康我做主。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影響健康因素中,生物學因素佔15%、 環境因素佔17%、行為和生活方式佔60%、醫療服務僅佔8%。由此可見,獲得健康最簡單、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行為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相信大家可以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文 | 杭州日報 柯靜 全科醫學科和國際醫學部 郭誼圖 | 宣傳中心 童小仙稽核 | 宋震亞 郭誼責編 | 朱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