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女士因上腹部疼痛不適半年到醫院就診醫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她的胃內有一個直徑約1cm的潰瘍,於是建議取一塊病理組織進行活檢。錢女士猶豫一會後決定不做活檢,先開點治療胃潰瘍的藥吃吃看。可藥物治療了3個月,上腹部疼痛沒有明顯好轉不說,一天清晨,錢女士起床後還吐了兩口血。她連忙跑到醫院做胃鏡複查“胃潰瘍”,並且做了活檢,病理檢查結果是低分化腺癌。
胃潰瘍聽起來不像大毛病,但其實它有良惡性之分。良性胃潰瘍本身也可以引起上腹部疼痛和吐血,且有時候胃早癌或早期胃癌的鏡下表現同潰瘍相似,也存在胃潰瘍的病變邊緣有癌變的傾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做組織活檢送病理是最穩妥的區分病變良惡性的方式。胃鏡活檢,就是在做胃鏡檢查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變(如不規則糜爛、潰瘍時),在獲得患者同意後,透過胃腸鏡的活檢孔道,用一次性活檢鉗快速、準確地取得這些病變的黏膜標本,然後送至病理科,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測,以鑑別病變的性質,為胃腸鏡的診斷提供病理依據。
臨床發現,大約2%的胃潰瘍可能發生癌變,潰瘍癌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癌變早期尚未形成明顯腫塊等典型特徵時,往往僅有潰瘍邊緣黏膜顏色的輕微改變,如果此時對潰瘍周圍的胃黏膜做病理檢查,就能及早發現肉眼無法確定的早期胃癌。除此之外,胃鏡活檢還是鑑別消化道息肉、萎縮性胃炎等胃腸部疾病良惡性的金標準。由於取得的組織僅有幾毫米,創傷非常小,所以患者不會有額外的痛苦。但除了常規的胃鏡檢查注意事項,進行活檢組織檢查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就是在一週內沒有服用過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藥物,否則會引起活檢處的滲血,嚴重者可引起貧血甚至出血性休克。
那麼,拿到胃黏膜活檢病理報告單後該如何解讀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炎症
早期階段:慢性淺表性,胃小凹之間的淺表黏膜層有炎細胞侵潤。進展階段:炎細胞向黏膜深層發展,可以到達胃黏膜全層,常伴有胃腺萎縮。終末階段:炎症消退,所有胃腺萎縮。要注意,炎症是一個過程,炎症減輕多數是指病情好轉,如果始終沒有控制炎症進展,結果也可以是炎症摧毀了組織而表現為炎症消。
2.活動性
活動性是指侵潤胃黏膜的炎細胞中的嗜中性粒細胞數量,其代表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急性活動的程度。輕度活動性:胃黏膜固有層內有少量或中等量嗜中性粒細胞。中度活動性:固有層內有較多嗜中性粒細胞,而且浸潤到胃腺上皮內。重度活動性:廣泛的胃黏膜隱窩炎伴有黏膜上皮糜爛、隱窩膿腫形成。
3.腸化生
是指胃黏膜表囬上皮及窩上皮的形態和組織化學成分發生變化,變得相似於小腸或大腸的上皮。完全性腸化生:胃黏膜上皮變成了正常的腸上皮。不完全性腸化生:形態仍與胃黏膜上皮相同,但黏液細胞的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不完全大腸化生可能與胃癌有密切關係需要做特殊染色以鑑別型別。
4.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就是細胞增生的性質出現異常,分為兩種型別。腺瘤樣不典型增生:被認為會發展為高分化腸型胃腺癌。增生性不典型增生:與不完全性腸化生關係密切,被認為可發展為分化差的腸型胃腺癌。
5.萎縮
是指胃黏膜腺體不同程度萎縮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胃小凹殘存。依其減少程度分為輕、中、重。萎縮性胃炎發生胃癌的危險主要來自於伴發的腸化和息肉。
運營者:謝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