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鍼灸療法中,將手足十二經近手足末端的“五輸穴”井、滎、輸、經、合,在陰經中分別配木、火、土、金、水。陰經指心、肝、脾、肺、腎、心包經;即井穴屬木,滎穴屬火……;在陽經中分別配金、水、木、火、土。陽經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經;即井穴屬金,滎穴屬水……

如治療肝虛證,根據“虛則補其母”,肝之母為腎、為水,故取腎經的合穴(水穴)陰谷,或本經合穴(水穴)曲泉治療。若治療肝實證,根據“實則瀉其子”,肝之子為心、為火。故取心經滎穴(火穴)少府,或本經滎穴(火穴)行間治療。

“補井當補合,瀉井當瀉滎”,如果碰到井穴為母穴時,則改針合穴;如果碰到井穴為子穴時,則改針滎穴。

又如:胃經屬土,其經穴(解溪)屬火,火生土,故解溪為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解溪治療胃經虛證。井穴(厲兌)屬金,土生金,故厲兌為胃經子穴,“瀉井當瀉滎”,胃經實證瀉滎穴內庭。

本穴:指“五輸穴”中與本經的五行相配一致的穴位。如:胃經屬土,其“五輸穴”中合穴(足三裡)屬土,故足三裡又稱為胃經的本穴。本穴虛證、實證兼治(另:原穴也是虛實證兼治的穴位)

五輸穴歌(順序為:井滎輸經合穴)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間接三間,陽溪曲池大腸牽;

厲兌內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裡隨;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陰陵泉;

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與後溪,陽谷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接束骨,崑崙委中膀胱經;

湧泉然谷和太溪,復溜陰谷腎經宜;

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衝液門中渚穴,支溝天井屬三焦;

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是膽經;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肝

五輸穴各有所主病症。《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難經•六十七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節重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二者立論有相通處。

井穴:

其突出的作用是:急救和洩熱。多用於1. 昏迷、厥證;2. 瀉實熱。常用方法:刺血,不留針。

“井主心下滿”,“病在髒者取之井”。

古人以失神、喪失意識,為病在髒,尤其是在中風昏厥時,常有神志改變之病症。 《傷寒論》 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井穴是十二經脈之"根",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故井穴多用於救治髒之急症。《乾坤生意》說“凡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落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候,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

急救時,可一把抓起病人的五個手指頭,迅速用粗針頭點刺十指末端,並擠出惡血,病人可望甦醒。

井穴的另一個用法是“瀉實熱”。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瀉髒熱,對喉嚨發炎引起的發熱、咽痛有即時的療效。注意井穴瀉的是實熱而不是虛熱。

“心下滿”,心下指的是劍突下,為胃脘部痞滿。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所謂滿 , 有幾說 :

一說滿為肺氣不順。陽經井穴屬金,應肺主氣,與清肅沉降相應,取陽經之井穴,針之能肅降下氣消滿;

一說滿為肝氣不疏。陰經井穴屬木,應肝主血。與升發疏散相應。 取陰經之井穴, 針之能疏肝理氣除滿。

又一說心下滿,多系土勝之實病。陽經井穴屬金,金為土之子 , 點刺出微血 , 能達實則瀉其子的作用而除滿;陰經井穴屬木,木能克土,針之能制土去滿。

另外:其他髒病也常用到井穴,例如脾井隱白,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夢靨不寧;肝井大敦能治陽痿;隱白(脾統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產。

滎穴:

主要用於清洩各經熱證。陽經主外熱,陰經主內熱。

“滎主身熱”,身熱病 , 有二解 :

一說是虛火之熱。陰經之滎穴屬火 , 針刺可補火不足。 取肺魚際、脾大都、心少府、腎然谷、心包勞宮、肝行間等陰經之滎穴,能補火治虛火 。

一說火有餘。陽經之滎穴屬水,針刺可清火;取胃內庭、膽俠溪、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膀胱滎通谷、三焦液門,以清熱治實火。

陽滎主外熱,陰滎主內熱。《難經》說滎穴具有瀉熱的作用,可清熱治療各種火熱證。從臨床運用滎穴治療火熱證來看,既可用於經脈之熱,亦可用於臟腑之熱;既清實熱,也清虛火。《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載“滎輸治外經”,即如果病變僅侵犯經脈而未深入臟腑的話,可以選取滎穴、輸穴治療,如火熱之邪循經上擾肝膽之目赤腫痛,取肝膽之滎穴行間、俠溪以清肝膽經脈之火熱。滎穴用於清臟腑之熱根據十二經主治各有不同,如魚際主要具有清肺瀉熱的作用,用於肺熱所致的咳嗽、咽痛、失音等症;內庭可清陽明腑熱所致身熱、下痢赤白、便祕等;少府具有清心瀉火的作用,臨床可用於治療癲狂、癇證、心悸等由心火所致者。另外,滎穴與其它穴配合尚可用於虛熱所致病證,如治療肺腎陰虛之咽喉腫痛就可用魚際配太溪,心腎不交之失眠可用少府配太溪。此處,滎穴即起到了清虛火的作用。

“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變於色,是指病在表,病在經,疾病的初期。 病變於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滎穴對各種病變於色的初發病或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的療效。比如:臨床上治療肺熱病引起的發熱、咳喘,用魚際(肺滎),二間(大腸滎)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魚際對咳喘有即時之效而受到重視,有報道說魚際配孔最,2分鐘緩解哮喘,10分鐘緩解咳嗽。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間(肝滎),以肝經行肋下”,臨床上治療肋間神經痛刺行間。暈針時面色慘白,可用少府(心滎)以強心解之。

另外,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滎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滎穴“內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滎穴“少府”。牙齦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滎穴“液門”。各經絡的滎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熱功能效果更佳。

由此可見,井穴只瀉實熱,滎穴虛火實熱均可瀉。雖說“陽滎主外熱,陰滎主內熱”,但從臨床的實際應用來看,並不是陽滎只瀉實熱,陰滎只瀉虛火,只是各有側重而已,只要熱病在表,在經,熱病之初,無論是實熱或是虛熱,均可用滎穴瀉之。(同樣,滎穴雖側重於瀉經脈之熱,但有時也可瀉臟腑之熱)

輸穴(一):

位於腕踝關節附近,臨床多用於各種風溼痺證、腫脹疼痛的治療。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症及循經遠道病症;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所屬臟器病症及痛症。

“輸主體重節痛”:

“體重節痛”是指渾身痠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

陰經的輸穴五行屬土,土應脾主溼,主肌肉四肢。脾失健運,水溼阻滯,則身體沉重,肢節疼痛。《鍼灸整合》日:“輸主體重節痛,脾邪也。”。陰經輸穴可健脾益氣,祛溼通絡。

陽經的輸穴屬木,木應肝主風,主筋。陽經輸穴可舒筋止痛。臨床發現,針刺三間、後溪穴或神門,治療腦血管病後遺症引起的手指痙攣,可立即使手指舒張,可見陽經輸穴能舒筋通絡,從而止痛。

陽經的輸穴以治體表肢體的疼痛為主;陰經的輸穴以治五臟的疼痛為主。

手足陽經的輸穴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治療範圍以全身性疼痛為主,常作為疼痛的遠端選穴。現代臨床常用手足陽經的輸穴治療急性肌肉關節疼痛,配合損傷部位的主動或被動運動,效果較為顯著。如後溪治療落枕和急性腰扭傷、三間治療肩周炎、中渚治療耳周疼痛、足臨泣治療偏頭痛等均為循經遠取常用效穴。另後溪、束骨為手足太陽經的輸穴,是治療外感初期全身酸楚強痛的常用配方。陽經輸穴在治療疼痛的部位和範圍上,較陰經輸穴多而廣泛。

與陽經不同的是,陰經之輸穴治療腫脹疼痛的病位較深,治療疼痛的範圍也較為侷限,主要為相應臟器的疼痛。《素問•咳論》述“治髒者治其輸”;《靈樞•壽天剛柔》也指出:“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說明陰經的輸穴以治療五臟疼痛為主。“病在陰之陰”指病在五臟。陰經的輸穴與原穴為同一部位,故稱“以輸代原”。從理論上來講,原穴是人體原氣輸注於十二經脈的部位,臨床多用於治療內臟病,而手足陰經原穴的這一特點更為明顯。而對於“體重節痛”這一外經病症,陰經的輸穴的作用並不突出,如肺經的太淵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無脈症等;心經的神門主治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胸痛等;心包經的大陵主治心痛、心悸、嘔吐、胃痛等;腎經的太溪主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健忘、牙痛等症。均以治療本髒病症和本髒的疼痛為主。但陰經中脾經的太白、肝經的太沖卻有著與陽經相似的主治全身性疼痛的作用。太白除治療脾胃臟腑病證之外,是治療全身體重節痛的常用穴位;太沖是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脅痛以及其他痛證的常用穴位。

另外輸穴的止痛作用和輸穴本身的高強度針感有很大的關係,這又與輸穴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輸穴的部位多位於掌(趾)指關節後和赤白肉際處,這種解剖位置的特點使輸穴本身就是痛敏穴,並具有針一穴通二經,交通陰陽,通調氣血的特點。針刺治療疼痛,尤其是急性疼痛,必須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才有明顯的止痛效果。輸穴治療疼痛的方法:輸穴治療急性疼痛多為遠部取穴,可應用快刺不留針,針刺時常需強刺激結合運動患部,一定強度的刺激是輸穴止痛的關鍵。輸穴治療急性疼痛尤其是扭傷性疼痛可立竿見影。如單獨針刺三間、中渚、後溪、束骨任意一穴治療落枕,急性腰扭傷,均可當時止痛,對於病情輕者,往往一次便治癒。

經穴:

用於喘咳、寒熱、水腫的治療。

陰“經”金,應肺,主皮毛司呼吸;陽“經”火,火克金,陽經之實火宜用本經之經穴,瀉之可直接折其火,如火邪犯肺。二者均可治咳喘寒熱。

宣降肺氣以主喘咳

《難經》雲: “經主喘咳寒熱。”經穴臨床應用最多的莫過於治療喘咳類病症, 這類記載屢見於古籍中。如《鍼灸甲乙經》記載: “寒熱喉痺, 咳上氣, 喘,汗出, 刺經渠”; “寒熱善嘔, 商丘主之”; “熱病汗不出, 寒熱, 陽谷主之”; “熱病汗不出, 咳, 支溝主之”。《鍼灸大成》記載陽溪主“寒熱瘧疾, 寒嗽嘔沫”; 崑崙主“咳喘滿”等。現代醫家多宗古代之法, 應用經穴治療外感病和咳喘。

《內經》上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用經穴治療咳喘時,外感咳嗽選用肺經經穴,經渠為主治療;咳嗽痰多者選用脾經經穴商丘;腎不納氣之咳喘則選用腎經經穴復溜;肝火灼肺所致的咳喘則選用肝經經穴中封治療。

祛寒清熱以治寒熱證

經穴既能清經絡之熱, 又能洩臟腑之火, 同時還具有溫陽散寒之功。無論是寒性、熱性以及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

在治療熱證方面,解溪清胃降火治療陽明經脈鬱熱,循經上炎之牙痛、牙齦紅腫,胃腑蘊熱之口臭、腹脹便祕等症;支溝清利少陽溼熱,治療帶狀皰疹、周圍神經炎等引起之胸脅疼痛或熱蘊三焦之便祕。

在治療寒證方面,現代臨床運用商丘治療脾陽不足引起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完谷不化、便溏;運用靈道治療心陽不振引起之心悸怔忡、胸悶、失眠健忘等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健脾宣肺以調整水液代謝

《靈樞•咳論篇》有: “浮腫者, 治其經”, 故治療水腫是經穴的又一個特點。陰經經穴屬金, 金應肺, 肺可“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陽經經穴屬火, 火可生土, 脾土健運則水溼得以運化, 水腫得除。經穴治腫的記載諸多, 如《鍼灸甲乙經》記載解溪主“風水面跗腫”;商丘主“厥頭痛, 面腫起”。《鍼灸大成》記載陽輔主“腰溶溶如坐水中, 膝下浮腫”;復溜主“四肢腫, 五種水病”等。臨床中以商丘、復溜、陰陵泉為主治療淋巴迴流障礙所致之腫脹( 象皮腿)取得明顯療效。

“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穴之五行屬性在髒屬金,金應肺,與發音有關。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如:脾經連舌下,鍼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能治舌本強痛。

咳喘及舌本強痛都能導致聲音的改變,此外,心經經穴通裡善治暴瘖(突然失音,與西醫急性喉炎相似),也是本於“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的原則下使用的。

綜合觀察各經經穴,如:陽溪治牙痛;解溪治風溼面腫及下頜、前頸病變;陽谷治頜腫口禁;崑崙能定喘;間使治失音,皆與咳喘或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臨床價值。

合穴:

陽經合穴屬土,陰經合穴屬水。土與脾胃相應為後天之本,水與腎相應為先天之本。針合穴有調先後天之作用。

“合主逆氣而洩”指合穴可調節臟腑不和所出現的逆氣、脹悶、洩瀉。在臨床上可以廣義地理解為諸臟腑之氣執行正常為順,異常為逆,凡臟腑功能失常均為逆氣而洩,均可以取合穴治療。陰經治髒病,陽經治腑病。髒病:五臟功能失調如腎不納氣之喘咳,肝陽上擾之頭暈頭痛,脾不升清之腹脹、水腫、洩瀉,肺失宣降之咳嗽,心腎不交之失眠均屬“逆氣”之證,均可採用合穴施治。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合穴“尺澤”;脾虛便溏腹洩,可選脾經合穴“陰陵泉”;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腑病:六腑以通為順,腑氣失於通暢則變生諸端。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裡”;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合穴“陽陵泉”。

合穴除治療臟腑病外,還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陽經合穴屬土,土為火之子,“實則瀉其子”。如曲池、曲澤、尺澤、委中、陽陵泉等均可用於熱證的治療。陰經虛熱宜用合穴,因陰經合穴屬水,補之,則可滋水清熱。《通玄指要賦》雲:“陰陵開通於水道。”《雜病穴法歌》雲:“小便不通陰陵泉。”陰陵泉為足太陽脾經合穴,具有健脾化溼、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三焦氣化通利,則排尿如常。

治腑者治其合”的“合”指五輸穴中的“合穴”;“合治內腑”的“合”指“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出於《素問•咳論》。全文首先講了“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然後講了五臟之咳和六腑之咳的症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肝咳之狀,……”。最後,“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髒者治其輸,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從上下文及歷代註解可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治五臟之咳,刺其五輸穴之輸穴,治六腑之咳,刺其五輸穴之合穴,伴有浮腫的咳嗽,刺其五輸穴之經穴。可見,“治腑者治其合”的“合”是指五輸穴之合穴。

“合治內腑”出於《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原文為“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前一句意為五輸穴的滎穴、輸穴可治療其相應的經脈病變,從這一句很容易把後一句理解為五輸穴的合穴可治療相應的六腑病症,但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在原文中緊接著“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的內容是:“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以上各穴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下合穴。可見,“合治內腑”的“合”是專指下合穴,意為下合穴可治療相應的六腑病症。

從臟腑部位及經脈分佈來看, 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其經氣皆自肢端分佈於上肢及頭面部,六腑均居腹部與足經聯絡密切,其作用上、下相承;人體上為陽,下為陰,陽根於陰,故大腸、小腸與三焦之氣合於下,故《內經》雲: “六腑皆出足三陽” 即是此意。臨證中 下合穴不但可以治療相應腑病,而且還可應用於六腑病輔助診斷,如腸癰,多在上巨虛穴處有壓痛:膽病多在陽陵泉穴有壓痛等。另外,下合穴與郄穴相伍, 對於急腹症的治療有良效,如樑丘配足三裡治療急性胃痛等, 為鍼灸醫家所習用。

從這六個下合穴的所在經屬可以看出,除胃.膽,膀胱三腑與該經五輸穴中的“合”相符位於本經外,其餘大腸,小腸合入於足陽明胃經,三焦合入於膀胱經。實際上,只有胃經和膽經的合穴在治療本腑病中廣為應用,如胃氣不降的胃痛、噁心嘔吐取足三裡;膽失疏洩的脅痛、口苦取陽陵泉。其它腑以俞募穴、下合穴應用更多,如膀胱腑病多取膀胱俞、中極,大腸腑病多取上巨虛、天樞。

《內經》、《難經》所描述不同經脈的五輸穴具有相似主治特點的原理之一,在於他們在四肢末端分佈部位的相似性,所激發經氣層次的相似性,以及鍼灸刺激所形成的針感的相似性。

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出自《難經•六十四難》中的“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下舉兩個病例,以說明其臨床應用,病例摘自:

《利用五輸穴一髒有病多經取穴法》楊子江。邯鄲醫專學報,1994.Vol 7.No.2 (第7卷第2期)

典型病例:

女,32歲,一年前出現面色萎黃,脣乾,消瘦,時有浮腫,腹部喜按,肢冷,食入不化,大便溏,舌淡,苔薄白,多痰,嗜臥,脈虛緩,此乃脾虛之證。針選補少府,補太白及大都加灸,補經渠,瀉大墩。針四次而愈。

按語:上證為脾虛,“虛則補其母”,故選母經即心經之本穴(滎火穴)少府和本經之母穴,即脾經的滎火穴大都。針當補法,大都穴加灸,其意在補火生土,再取本髒本穴,即脾臟的輸土穴太白。針當用補加灸,其意在益中補虛,再取子經之本穴,即肺經的經金穴經渠。針當用補法,其意在子飽而不累及其母,也可用子全來克木,以養母土,再取克脾土之髒,即肝經的本穴,井木穴大墩,針當用瀉法,其意在瀉木,以防克土,土不受克,則能自復,故病能痊癒。

五輸穴根據五行取象應用,經穴屬火金對應於心肺;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髒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髒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

如穴位屬金則與清肅、沉降、相應;穴位屬木則與升發、疏洩相應。因此井穴雖皆治心下滿,但陽井屬金則以下氣消滿為治(下氣而消滿);陰井屬木則以疏肝理氣為治(理氣而消滿)。滎穴主身熱,但陽滎屬水則補水以清熱(宜治虛火);陰滎屬火則瀉火以清熱(宜治實火)。另外木穴主風主筋,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

再如尺澤為肺經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經火病,因此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

又如,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經穴及合穴 ) 時間時甚 ( 如俞穴 )。 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土穴主脾主肉;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方面的應用空間很大,應用時間很多,這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鹼性食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