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製品類藥物。由於中藥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

由於中藥外治是施於體表,它可以隨時觀察其適應和耐受情況而決定去留,不會像內服藥物,如不對症,發生副作用時處理比較複雜,外治只要施治配藥得當,是比較安全的,一般很少有副作用。病人服藥,首先入胃再吸收,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損傷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一些病人胃的情況不好,又非要服藥不可,往往陷入治病必服藥,老病未治好,胃病又成的兩難局面。那麼藥物外治就不存在這一問題。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服藥的痙對許多病人是難以長期忍受的,中藥外用可以起到“良藥治病不苦口”。

下面介紹一下中藥功效大全

(1) 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溼,多服損腎。

(2) 扁豆微涼,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3) 澤瀉苦寒,消腫止渴,除溼通淋,陰汗自遏。

(4) 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5) 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6) 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7) 木瓜味酸,溼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8) 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溼皆用。

(9) 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10) 玄蔘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11) 沙蔘味苦,消腫提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12) 丹蔘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13) 苦蔘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14) 龍膽苦寒,療眼赤痛,下焦溼腫,肝經熱煩。

(15) 五加皮寒,祛痛風痺,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16) 防己氣寒,風溼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17) 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18) 茯苓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

(19) 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20) 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21) 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痺除風,出聲至妙。

(22) 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更療驚悸。

(23) 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24) 甘鬆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25) 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痛,調中暖胃。

(26) 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27) 乾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甚。

(28) 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有功。

(29) 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溼痺寒痛,破積之物。

(30) 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31) 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底,衛氣為佳。

(32) 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33) 砂仁辛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通經破滯。

(34) 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除邪氣。

(35) 肉桂辛熱,善通經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36) 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痺。

(37) 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痛,酸水能治。

(38) 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39) 薏苡味甘,專除溼痺,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40) 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41) 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42) 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43) 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

(44) 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45) 良姜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功。

(46)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47) 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積逐痰,調中下氣。

(48) 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49) 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

(50) 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癖塊,服之能安。

二:中藥藥對配伍功效一覽

藥對配伍功效一覽是給廣大中醫及中醫學習者的快速記憶法,中醫講究論證辨,理法方藥一套標準的診療流程中,方和藥是可以分開,但也是聯絡很緊密的,為何突出藥的重要性?因為有些藥可以獨自成方,如獨參飲,有些兩三味的藥也可成方,如青娥丸,兩味中藥杜仲補骨脂。另外,藥的炮製對藥的性味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姜,生薑,乾薑,姜碳,藥的學問很深呢。

①天冬配合麥冬:能清養肺腎。

②半夏配合硫黃:名半硫丸,治虛冷便閉。

④桑葉配合黑芝麻:名桑麻丸,能治肝陽頭暈。

⑤山藥配合扁豆:能補脾止瀉。

⑥升麻配合柴胡:能升提中氣下陷。

⑦鱉甲配合青蒿:能滋陰退蒸。

⑨蒼朮配合厚朴:能逐溼濁。

⑩豆豉配合蔥白;名蔥豉湯,能通陽發汗。

⑪皁角配合白礬:名稀涎散,能吐風痰。

⑫木香配合檳榔:能疏腸止痛。

⑬三稜配合蓬莪術:能消堅化痞。

⑭枳實配合竹茹:能和胃止嘔。

⑮丹皮配合山梔:能清血熱。

⑯旋覆花配合代赭石:能平噫氣。

⑰丁香配合柿蒂:能止呃逆。

⑱補骨脂配合肉果:名二神丸,能止脾腎洩瀉。

⑲桑皮配合地骨皮:能瀉肺火。

⑳知母配合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熱。

21木香配合黃連:名香連丸,能止赤白痢。

22白礬配合鬱金:名白金丸,能治癲狂。

23枳實配合白朮:名枳術丸,能健脾消痞。

24赤石脂配合禹餘糧:名赤石脂禹餘糧散,能澀大腸。

25金櫻子配合芡實:名水陸二仙丹,能止遺精。

26枸杞子配合菊花:能明目。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黑木耳能清血管預防心腦血管病?營養師揭示偽科普背後的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