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想要製作各樣各樣的美食
各種調味品
是必不可少的
說起味精
以前也是家家戶戶廚房裡
必備的調味品
但近幾年
關於味精的傳言
比比皆是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
“吃味精會中毒”
“味精經過加熱會致癌”
……
那麼
事實是怎樣的?
真如網上說的那樣嗎?
一起來看
1
味精的成分是什麼?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鈉鹽。
之所以味精有提鮮的作用,主要是因為穀氨酸有鮮味。穀氨酸是一種很普通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則是組成蛋白質的基礎單位,鈉元素(離子)更是平常,兩者相結合就成了味精。
國標中是這樣限定味精的:以碳水化合物(例如玉米、澱粉、糖蜜等糖質)為主要原料,經過微生物(穀氨酸棒桿菌等)發酵、提取、中和、結晶以及乾燥而製成的“具有特殊鮮味的白色結晶或者粉末狀調味料”。
2
味精真是化學合成的嗎?
熬煮海帶湯、骨頭湯、肉湯時會發現它們有獨特的鮮味,其實這正是穀氨酸鈉的功勞,穀氨酸鈉本就是天然食品中存在的物質。
從現代食品工業來看,味精是經過微生物發酵糧食等原料生產而成的,生產工藝與釀酒、制醋類似。我們現在所吃的味精,幾乎都是通過發酵甘蔗、甜菜以及澱粉等物質所獲得。因此,與所謂的化學合成無關。
3
味精經過加熱會致癌?
然而事實是,雖然穀氨酸鈉加熱至120℃以上時,的確有可能會生成焦穀氨酸鈉,但這種物質並不會致癌,只是味精經過加熱會失去鮮味而已。
正因如此,通常建議大家起鍋之前再新增味精,既能滿足鮮味所需,還不會產生傳言中的“有害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已將味精歸在“最安全物質”的類別當中,食用並不會對身體產生毒性。
4
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其實,雞精和味精差別不大,其主要組成物質依然是穀氨酸鈉(味精),除此之外,雞精中還有糖、食鹽、增味核苷酸、雞味香精以及澱粉等新增物質。
換種角度說,雞精中40%的物質是味精,其他的60%由剩下的物質組成。
因此,雞精與味精相差不大,兩者皆健康,民間流傳的“危害傳說”不可以相信。
5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什麼?
1、科學看待
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其安全性不存在瑕疵,可以放心食用。
2、可以用鮮味食材替代味精(雞精)
味精和雞精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鮮味,平常也可以用自帶鮮味的食材替代,例如玉米、雞肉、香菇、蝦仁等食材。
3、限量新增
雖然味精(雞精)的安全性不存在問題,但穀氨酸鈉中畢竟含有不少的鈉離子,食鈉過多,無疑會增加高血壓、胃癌等問題的患病風險,所以食用時一定要限量新增。
4、起鍋新增更健康
味精、雞精的適宜熔解溫度是70℃—90℃,溫度過高會影響其鮮味。因此,建議在關火起鍋之前加入味精(雞精)。
綜上所述
味精的安全性不存在問題
可以放心食用
另外
除了致癌、有毒等言論外
像吃味精會導致掉頭髮等說法
也都是無稽之談
請大家科學看待
注意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