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的特點
“溼”為長夏的主氣。
在江南一帶,梅雨季節空氣中的溼度特別高,洗過的衣服不易晾乾,一樓住戶的地面潮溼滲水,出汗不暢皮膚髮粘,給人一種潮溼粘膩不爽的感覺。人體感受溼邪,除季節氣候因素外,若長期居住潮溼地、工作多與水溼接觸、淋雨涉水等也是感受溼邪的重要因素。
感受溼邪後產生的疾病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
重濁膩滯相對於其他外邪而言,溼邪屬“有形之邪”。如夏天空氣中溼度很高時,室內自來水的管道上常常會結許多水珠,這些水珠並非由管道內滲出,而是空氣中的溼氣遇冷凝結的緣故。從這一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溼實際是氣化狀態的水,兩者是同一種物質,溼邪也常稱為“水溼之邪”,所以說是“有形”的。
當人體感受了溼邪,也就是體內的水液偏多時,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體重會比平時有所增加(據本人觀察,大約會增加1公斤左右),同時身體有明顯的沉重感,通常在上樓登高的活動中感覺明顯,或表現為周身的困重感。
如果溼邪在頭,會有頭部昏重、沉重的感覺。若是體內水溼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面目、肢體浮腫的症狀。
除了“重”以外,溼邪還有渾濁不淨、粘膩之性。大家可以聯想房屋陰面所長的青苔,就有這些特點。
在人體身上的表現,主要有“面垢”,即面色土黃無光澤,給人一種數日沒有洗臉、一層濁灰濛於臉上的感覺。還可表現為目眵多而發粘、耳內流膿液、吐粘痰、口中粘膩或吐粘液、大便稀糊狀且解而不暢、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量增多,以及面板病的病變處有滲液、糜爛等,這些都是溼邪渾濁不清、粘膩不爽的徵象。
“滯”是“滯著”之意,是說溼邪為病的特點,常拖拖拉拉,不易速去,病程相對較長,纏綿難愈。這與溼邪粘膩的特性相一致。感受風寒的發熱,治療正確的話,通常1~2天體溫即退,但溼邪引起的發熱,往往病程長達月餘,典型的如“腸傷寒”(西醫病名),中醫認為該病與溼邪有關。
阻滯氣機按照陰陽屬性的劃分,溼邪為陰邪,其性粘滯,所以溼邪致病容易阻滯人體氣機的執行,使氣行不暢,病人會出現胸悶、胃脘脹滿、噯氣、食慾不振、腹脹、大便不暢、小便短澀等肺氣與脾胃氣機阻滯的症狀。
這與我們前面所講的肺主一身之氣,脾胃主運化水溼的功能有關。另外,溼在五行中屬土行,最易侵犯脾胃系統,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礙。有趣的是,許多有化溼作用的藥物或食品同時又兼有理氣作用,反之亦然,如砂仁、白豆蔻、草豆蔻、陳皮等。化溼和胃止瀉名方“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就是由一味化(燥)溼藥與兩味理氣藥組成。
趨下前面談到溼類於水,常言說“水向低處流”,溼邪也具有這種特點,所以溼邪導致的病症多在人體的下部,如下肢沉重、下肢水腫、下肢關節腫脹痠痛、下肢潰瘍、腳溼氣的面板糜爛、小便混濁不暢、大便洩瀉、男子陰囊溼癢,婦女帶下量多等。
概括而言,凡是出現全身困重乏力,頭重如裹,胸脘滿悶,食慾不振,口中粘膩,腹脹腹瀉,下肢水腫,小便短澀混濁等症狀,可以判斷為感受了溼邪。
如何治療溼邪呢?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燥除溼。這就好比為防止食品受潮,往往會在包裝中放入乾燥劑以吸溼。人體感受溼邪時,也需要用“乾燥劑”來除溼。哪些食品與藥物有“乾燥劑”樣的作用呢?
古代醫家發現,凡是味苦的食品或藥物大多有燥溼作用。食品如綠茶、紅茶、苦丁茶、苦瓜、炒麥芽等,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口中粘膩時,如果喝一杯苦味較濃的茶水或大麥茶,很快會感覺口中清爽。
藥物中“藿香正氣丸(或藿香正氣水、或膠囊)”是祛除內外溼邪非常有效的藥物,人們大多隻知其能治療暑天的嘔吐、腹瀉,其實藿香正氣丸對於感受溼邪的感冒(表現為頭昏重,肌肉痠軟,鼻塞,胸悶,口粘,不欲食等)、功能性水腫(水腫而小便檢驗正常者)、痰溼型咳嗽氣喘等疾病,均有很好的療效。
遇到溼度較高的天氣,大家可以多吃一些苦味的東西來預防溼邪。對於慢性咳喘痰多的人,或體胖易浮腫的人,或每遇潮溼天容易腹瀉、睏乏無力、頭昏頭脹的人,可以預先小劑量服用藿香正氣丸、平胃散等藥物來加以預防。
若溼邪在下,下肢沉重無力,男子陰囊溼癢,女子帶下量多色黃,或腳氣出水泡瘙癢等可以口服二妙丸、四妙丸。
#大家健康超能團# #科普健康排位賽# #溼氣#@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