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即"傳統中醫"或"傳統中醫藥")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用於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天然藥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
《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後世醫藥學家多用“陰陽”來闡釋藥理。金代醫家李杲在《東垣十書·湯液本草》的“藥類法象”一章中說道:“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
中藥藥性理論即是研究中藥的性質、效能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有毒無毒等。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澀味或者淡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苦:“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的作用。
鹹:“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1行氣;陳皮、青皮、枳實、枳殼、木香、沉香、腹皮、香附、烏藥、降香、佛手。
2補氣;人蔘、黃芪、黨蔘、白朮、山藥、大棗、甘草、黃精。
3溫陽;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鹿角霜。
4補血;當歸、白芍、阿膠、熟地、首烏、雞血藤。
5清熱;二花、連翹、公英、魚腥草、重樓、白花、蛇舌草。
6散寒;麻黃、桂枝、羌活、生薑、蘇子、防風、辛夷、白芷。
7瀉火;石膏、黃芩、粉、知母、梔子、夏枯草。
8涼血;生地、丹皮、地骨皮、赤芍。
9散熱;柴胡、薄荷、蟬蛻、葛根、菊花、升麻。
10澡溼;黃連、黃柏、龍膽草、胡黃連、白蘚皮、苦蔘。
11化溼;藿香、佩蘭、厚朴、砂仁、白豆蔻。
12滲溼;茯苓、薏仁、豬苓、澤瀉、車前子、葶藶、茵陳、赤小豆。
13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
14熱痰;川貝、瓜蔞、雙皮、浙貝、天竺、海蛤。
15瘀症;三七、血竭、川芎、丹蔘、紅花、桃仁、元胡、坤草、水蛭、牛膝。
16燥症;麥冬、天冬、沙蔘、玄蔘、玉竹、百合、龜板、鱉甲、枸杞。
17安神;柏子、遠志、合歡、棗仁、夜交藤、龍骨、牡蠣、琥珀、硃砂。
18咳喘;杏仁、紫菀、冬花、百部、前胡、桔梗、蘇子、旋復、枇杷。
19助陽;巴戟天、補骨脂、杜仲、鎖陽、肉從蓉、菟絲子、狗脊、鹿茸、骨碎補 、仙茅、續斷、益智仁、淫羊藿。
20平肝;鉤藤、殭蠶、全蠍、天麻、蜈蚣、石決明、羚羊角。
用兩種相對的性質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結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種新的效果。這類最有意義。例如:
桂枝——白芍(氣——血) 桂枝湯,調和營衛。
人蔘——丹蔘(氣——血) 二蔘湯,養心和血。
金鈴子——延胡索(氣——血) 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薑(氣——血) 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丹皮(氣——血) 加味逍遙散,清肝熱。
丹皮
黃連——肉桂(寒——熱) 交泰丸,治心腎不交失眠。
黃連——吳茱萸(寒——熱) 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黃連——乾薑(寒——熱) 瀉心湯,除胸中邪結。
柿蒂——丁香(寒——熱) 丁香柿蒂湯,止呃逆。
石膏——細辛(寒——熱) 二辛散,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寒——溫) 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連
黃芩——厚朴(寒——燥) 芩樸湯,化脾胃溼熱。
黃柏——蒼朮(寒——燥) 二妙丸,治下焦溼熱。
白朮——枳實(補——消) 枳術丸,健脾消痞。
黃芪——防風(補——散) 玉屏風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補——散) 四逆散,和肝洩熱。
紅棗——生薑(補——散) 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補——清) 青蒿鱉甲湯,退骨蒸。
黑芝麻——桑葉(補——清) 桑麻丸,治肝陽頭暈。
枸杞子——菊花(補——清) 枸菊地黃丸,明目。
25對中藥配伍口訣1、柴胡得黃芩則寒,附子得乾薑則熱。
2、乾薑得天花粉則治消渴。
3、羌活得川芎則止頭痛,川芎得天麻則止頭眩。
4、香薷得白扁豆則消暑。
5、桑白皮得蘇子則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則止嗽。
防風
6、防風得羌活則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諸痛。
7、黃芩得連翹則解毒。
8、半夏得薑汁則回痰,貝母得瓜蔞則開結痰。
9、丁香得柿蒂、乾薑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
10、枳實得黃連則能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則能使胸中寬。
11、白朮得黃芩則安胎。
白朮
12、知母、黃柏得山梔子則降火,豆鼓得山梔則懊濃。
13、陳皮得白朮則補脾。
14、附得蒼朮則開鬱結。
15、人蔘得五味、麥冬則生腎水。
16、烏梅得幹葛則消酒。
17、草果得山楂則消肉食,神曲得麥芽則能消食。
19、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梅得香附則順氣。
20、桔梗得升麻則開提血氣。
21、乳香得沒藥則止諸痛,芥子得青皮則治脅痛。
20、砂仁得枳殼則寬中。
22、芍藥得甘草則治腹痛,吳茱萸得良姜則亦止腹痛。
23、當歸得生地則生血,薑汁得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則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
24、黃芪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歸則補陰。
25、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滲瀉,得白朮則能收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