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是身體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很多人早上起來都感覺無精打采,頭昏腦漲,身體沉重,刷牙的時候噁心乾嘔,有口臭,還總是容易頭疼腦熱,免疫力低下,究其原因,都是體內溼氣惹的禍,那麼溼氣重還有哪些外在表現呢?
溼氣重的人,都有這些特徵①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祕;
② 口乾,口苦,口臭;
④ 頭髮油膩,脫髮,白髮;
⑤ 肥胖,減肥後容易反彈;
⑥ 浮腫,眼袋下垂;
⑦ 腰痠關節疼痛;
⑩ 睡覺打呼嚕;
⑪ 頭暈沒精神,特別疲勞;
⑫ 陰部潮溼;
⑬ 陰囊潮溼,對房事不感興趣;
⑮ 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
⑯ 白帶有異味,瘙癢;
⑰ 面板油膩,起溼疹等等。
加重溼氣的5個壞習慣
1、洗頭後用毛巾捂著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匯聚於頭。如果洗完頭一直用毛巾捂著,很容易讓溼邪入侵。而溼邪性黏膩,會損傷陽氣,導致“因於溼,首如裹”的情況。
2、過食生冷
夏天不少人會吃生冷食物來解暑,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生冷寒涼之品會影響氣機升降,讓水溼無法運化,滯留在胃腸道,誘發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症狀。
3、猛吹空調
流汗本來是散溼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但身處於空調房中,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去,溼氣自然也散不出,只能聚積體內。因此,空調應該適當使用,當室內溼氣較重時,最好開啟除溼功能。
4、喝酒不節制
夏夜吃燒烤、喝啤酒,聽起來十分舒爽愜意,但酒助溼邪,很容易讓體內溼氣聚集,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5、久坐不動
《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溼,缺乏運動會導致脾氣虧虛,水溼不化。因此,不想讓溼氣纏身,還得多運動。像慢跑、健步走、太極拳等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5種食材煮水喝,趕走溼氣一身輕其實中醫對溼氣的祛除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早在東漢《傷寒論》金代《脾胃論》都有論述。正確的祛溼的方法一定會遵循這樣的原則:健脾健胃、利水滲溼。
流傳至今祛溼名方叫赤小豆薏米茶:由5位配方組成:紅豆,薏仁(炒),山藥,茯苓,芡實。
赤小豆薏米茶是祛溼氣最經典也是最常用的一個方法:
(1)紅豆:利尿消腫、補血潤膚。
(2)薏米:常吃保持面板光澤,《本草綱目》記載:“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去溼”。
(3)山藥:滋陰補腎。
(4)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養心安神,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有標本兼顧之效,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5)芡實:性味甘澀平,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洩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