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今天學習丹溪對“痰”的認識及治療經驗。

丹溪治學雖以滋陰為主,但“氣、血、痰、鬱”四傷學說,亦為其臨證論治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治痰的理論和經驗較豐富,可多見於《金匱鉤玄》一書中,茲擬再申述之。

論述病機,重在痰飲

丹溪謂:“痰者,人身之痰飲也”。痰為致病因素,臨床發病甚為廣泛,故丹溪謂:“百病之中多有兼痰”。

痰之致病,其實質在鬱,氣機不調,血行壅遏,百病始生。

正如丹溪所謂:“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痰在病因病機中重要地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氣機升降居留

痰可隨氣機升降出入而結聚在機體任何部位。丹溪有謂:“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關於痰的發病部位,可概括為:

1. 胃中腸間。

痰積胃口或中焦,阻礙食物通道,致噁心、嘔吐,如“噁心者,胃口有痰也”,“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胃中有痰有熱者”,並認為“胃中有火與痰而致嘔吐者多矣”。

此外,痰積胃中常可致“翻胃”、“噯氣”、“氣逆”、“嘈雜”;痰積腸間,可影響腸道運化功能,而致“洩瀉”,可阻礙腹部氣機,而致“腹痛”。

2. 皮裡膜外。

痰有發生皮裡膜外者,有進而成瘧的,有聚積脅下致痛作嗽的。

3. 巔上末下。

痰病高巔之上,可致“頭風”、“頭痛”、“眩暈”等。

痰病四肢之末,可致“四肢百節走痛”、“手麻”、“十指麻”等症。

4. 稽留上焦。

痰飲可積聚上焦,影響心氣推動,肺氣敷布,而致“動則喘氣”、“短氣而喘”;還可因肺失肅降,而出現“發熱咳嗽”;

因津液不能上承,出現“燥渴多飲”;因肺衛失固,產生“自汗”等症。

5. 下滲膀胱。

溼痰或熱痰,流居下焦,滲入膀胱,可致“淋濁”、“小便不通”等。

6. 壅阻經隧。

痰阻經絡,可致“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還可致“痿”、“厥”、“小兒驚風”等。

7. 痰核流注。

痰核可流注全身肌膚之間,致成“結核腫塊”。

如在頸項則為“瘰癧”;在身、在臂“如腫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

8. 痰佔血海。

肥人痰佔血海,可致月經過多,漸致目昏。如“痰多佔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漸昏,肥人如此”。

二、合六淫邪氣為患

六淫之邪可單獨犯人,亦可相兼襲人,發為外感疾病,不論六淫之邪單患或兼襲人體,都可引動痰飲而相挾為患,促使證情複雜化。例如:

1. 因暑。

可因暑邪鼓動痰飲,閉阻心竅,卒然昏厥,發為暑風,如“暑風者……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凝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

2. 因火(熱)。

火性炎上,有痰為火邪所擾,上逆矇蔽清竅,發為頭眩等症,如頭眩“屬火,痰因火動”;

亦有痰因火而逆上者,發生乾咳,如“乾咳嗽者,難治,此係火邪之證,乃痰鬱火邪之中”。

有痰與熱結在肺,影響肺氣宣佈,鬱熱化火,灼傷陰絡,致肌膚衄血發為疹。如論疹,“屬熱與痰在肺”。

3. 因風。

在外感病中,有熱和痰鬱相結,再挾風邪而發的。如“痰熱者,多挾風,外證為多”。

在臨床有因“風熱痰”發為“眉稜痛”者。

4. 因寒。

有寒氣和痰熱互阻胃脘而致嘔吐者,如論嘔吐之因,“有寒氣鬱於胃口者,胃中有痰有熱者……”。

5. 因溼。

無痰不作眩,在頭眩證中,除有痰火所因外,又有“溼痰”為患,再如肥白婦人發生帶下,是由於溼痰下注所致,如“肥人多是溼痰”。

三、因氣血虛弱而生

氣血虛弱,正氣不足,給痰飲以可乘之隙,棲身之所,故痰證常伴隨氣血虛弱而生。

如氣虛兼痰,血虛挾痰發為中風的,其治法有“氣虛有痰,濃蔘湯合竹瀝、薑汁”,“血虛者,四物湯補之,挾痰者,亦用薑汁、竹瀝”。

另有“氣虛、火動,治痰為主,兼補氣藥,並降火藥”,還有“血虛有火兼痰”,可發“痙”證,“陽虛,痰與血病”,可發“癆瘵”等。

四、與食積死血膠結

痰常與其他的致病因素,如食積、死血等交結,組成更難消散的有形之物,積聚體內,發生疾病,如血塊(積瘕)。

其成因為:“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

另有痰飲食積、死血結聚,因寒鬱肝經,成疝致痛者,如“溼熱痰積,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鬱而作也,即是痰飲、食積,並死血”。

此外,丹溪宗《內經》旨,所發“痰瘀同源”說,如“痰挾瘀血,遂成窠囊”,亦可資證。

吐法治痰,重在順氣

痰病以鬱致害,故丹溪治痰,重在開鬱,主張“順氣化痰”。

戴思恭發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而氣而順矣”。

丹溪治痰,取法豐富,然尤重吐法,認為“吐即發散”,“吐中便有降”,“吐法可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可見丹溪用吐法,不僅為吐出有形之痰,更重要的力求於傾刻間調暢氣機,達到順氣化痰的目的。

凡實熱痰留宿上焦,使氣機失暢者,均宜施吐法“膈上之痰當吐”,“氣實痰熱結在上者,當吐”,“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痰壅盛者……皆當吐”等。

丹溪吐痰法,經驗豐富,常選吐藥有瓜蒂、皁角、藜蘆、桔梗蘆、人蔘蘆等。根據氣鬱輕重,予以不同組方。

對竅閉重者,加用麝香辛竄開竅;對寒凝氣滯者,加附子尖、艾葉等溫通氣機,尚恐吐力不足,加用升氣助吐藥,如桔梗、防風等,以求快吐。

在用法方面,根據患者所宜,有散服,湯服,有單用蘿蔔子搗汁服,有用蝦帶殼入醬、蔥、姜等煮成藥膳服。

服吐藥後,有吐的,如服後未即吐者,用手探引吐,或用鵝翎引吐,意在觸發氣機,一吐為順。

慮及湧吐後,腹腔壓力驟降,致使氣機一時逆亂,提出:“先以布搭膊勒腰”,“必須勒緊肚腹”,求得竅通氣順。

吐法之宜忌,亦以通利氣機為準,有“一吐不已,再吐之”,至氣通方止。

亦恐正氣虛者,無力流通,戒之曰:“亦有虛而不可吐者”;“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卒不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3

二陳化痰,靈活多能

二陳湯出自《局方》,氣味溫和,為燥溼化痰、理氣和中之常用方劑,丹溪認為“二陳湯,一身之痰液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故凡治痰,多選二陳湯依證加味或合方,有守有變,機圓法活,堪為臨證借鏡。

一、治寒溼痰

以二陳之溫,主治寒溼,如“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溼痰阻滯經隧致痿,用二陳加蒼白朮,增健脾燥溼之功,用芩柏燥溼兼清熱痰,用竹瀝入絡行痰;

頸項發痰核背,加炒大黃、連翹清熱通下,用柴胡、桔梗升提氣機,使氣機通暢、痰核自化;

溼痰下注,帶下甚者,可用吐法提其下陷之氣,合用二陳東加蒼白朮,祛溼健脾化痰;

肥胖婦人,溼痰閉塞胞宮,致經閉不行者,用二陳加南星,枳實破痰行瘀,如鬱而生熱,再加川芎,黃連行氣清熱。

二、治火熱痰

火引痰動,上犯清空致眩暈,中擾胃腑致嘈雜者,用二陳燥溼化痰,芩、連、梔子清熱瀉火;

如火痰相搏,腸鳴腹痛者,亦選上方清火化痰;

如痰熱積鬱胃膈而致嘔吐,選上方治本,加生薑順氣止嘔。

三、治痰兼表

對外感風寒,主張開錶行痰,用二陳東加麻黃、杏仁、桔梗;

如春日咳嗽,因春氣升發,宜輕清宣散之藥,用二陳東加薄荷、荊芥之類;

如內因痰鬱,兼挾外邪作瘧者,用二陳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和解表裡、開達膜原。

四、治痰挾虛

氣虛痰阻,半身不遂,選二陳合四君子加竹瀝、薑汁化痰補氣;

如氣虛痰滯,皮裡膜外見痞塊者,先“補氣、香附開之”續用二陳加補氣藥調治;

如血虛痰鬱,月經色淡遲至,用二陳東加歸芎補血行血,通化痰瘀;

如脾虛傷食,痰食相阻,用二陳加蒼白朮健脾勝溼,加山楂、川芎消積行氣、解鬱;

如瘧疾久延,致傷脾氣,用二陳加蒼白朮、川芎、柴胡、葛根,一補一發。

五、疏肝理痰

如咳嗽脅痛,為痰積脅肋,使肝失條達,用二陳加青皮、南星、香附、青黛、薑汁疏肝理氣,化痰解鬱,亦有用二陳加南星化痰,加蒼朮、川芎燥溼行氣,以治痰鬱脅痛。

六、宣通氣機

治小便不通,因痰氣閉塞,證屬實熱者,用二陳加廣木香、香附宣達之,認為“氣升則水下之”。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這6種日常陷阱很傷腎,有人卻每天都接觸!看看你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