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藥的藥性理論是中國古人在長時期的用藥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經驗,對於新發現的一種植物,如果按照傳統理論來判斷它的藥性,首先應該確定它的功效,再根據其功效及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所治療疾病的性質來反證它的藥性屬於寒熱溫涼中的哪一種。

一般來講,中藥四性(四氣)指中藥寒、熱、溫、涼四種不同藥性,它反映了藥物在影響人體有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趨勢,是說明中藥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四氣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

藥性之氣源於《素問》,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溫之、熱者寒之”,“治以寒涼”,“治以溫熱”。

而《神農百草經》中記載:“藥有酸鹹甘苦辛,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這是有關藥性四氣五味的最早概括,其“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則是指出如何掌握藥物的四氣理論以指導用藥的原則。

四性中的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而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則是藥性相同,但在度上有所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故中藥四性的實質可以看做寒(涼)、熱(溫)兩性。

一般而言,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即具有清熱、涼血、瀉火、清虛熱、滋陰等功效的藥物,藥性屬寒性或涼性。

如病人表現為惡熱喜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等,數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石膏、知母、梔子等藥性是寒涼的。

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即具有袪寒、溫裡、助陽等功效的藥物,藥性屬熱性或溫性。如病人表現為惡寒喜暖、面色蒼白、肢冷蜷臥、舌淡苔白、脈遲或緊等,屬寒證。用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附子、乾薑、肉桂等藥性是溫熱的。

中藥藥性口訣,200味中藥功效大全,建議收藏!

001.人蔘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002.黃芪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003.白朮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溼,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滲溼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007.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溼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

010.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011.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012.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013.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溼熱皆可。

014.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溼熱,下血堪任。

015.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熱,火降小便。

016.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溼熱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溼熱可療。

018.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019.大黃苦寒,實熱積聚,祛痰潤燥,疏通便祕。

020.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024.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025.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026.葛根味苦,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痺痛,諸風口噤。

029.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淤。

030.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溼皆用。

031.羌活微溫,祛風除溼,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032.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溼痺,諸風能除。

033.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035.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溼可去,風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037.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038.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衝牆倒壁。

039.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040.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042.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蒼朮甘溫,健脾燥溼,發汗寬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溫,消脹洩滿,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045.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溼,痰厥頭痛,嗽嘔堪入。

047.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048.檳榔味辛,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049.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050.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051.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溼,多服損腎。

052.扁豆微涼,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053.澤瀉苦寒,消腫止渴,除溼通淋,陰汗自遏。

054.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055.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057.木瓜味酸,溼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058.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溼皆用。

059.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060.玄蔘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061.沙蔘味苦,消腫提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062.丹蔘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063.苦蔘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064.龍膽苦寒,療眼赤痛,下焦溼腫,肝經熱煩。

065.五加皮寒,祛痛風痺,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066.防己氣寒,風溼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067.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068.茯苓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

069.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070.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071.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痺除風,出聲至妙。

072.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更療驚悸。

073.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074.甘鬆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075.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痛,調中暖胃。

076.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077.乾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甚。

078.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有功。

079.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溼痺寒痛,破積之物。

080.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081.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底,衛氣為佳。

082.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083.砂仁辛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通經破滯。

084.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除邪氣。

085.肉桂辛熱,善通經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086.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痺。

087.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痛,酸水能治。

088.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089.薏苡味甘,專除溼痺,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090.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091.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092.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093.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闢瘴。

094.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095.良姜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功。

096.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097.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積逐痰,調中下氣。

098.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099.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

100.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癖塊,服之能安。

101.甘遂甘寒,破症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102.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症堅,其功瞑眩。

103.芫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溼,止咳痰吐。

104.商陸辛甘,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

105.海藻鹹寒,消癭散癧,除脹破症,利水痛閉。

106.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癖,散滯除壅。

107.葶藶辛苦,利水消腫,痰嗽症瘕,治喘肺癰。

108.瞿麥辛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109.三稜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110.五靈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1.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渴消淤,通經最宜。

112.乾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113.蒲黃味甘,逐瘀止崩,補血須炒,破血用生。

114.蘇木甘鹹,能行積血,產後月經,兼治撲跌。

115.桃仁甘寒,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嘗。

116.薑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結痛,下氣最捷。

117.鬱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鬱結能舒。

118.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119.漏蘆性溫,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120.藜蘆味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

121.白芨味苦,功專收斂,腫毒瘡瘍,外科最善。

122.蛇床辛苦,下氣溫中,惡瘡疥癩,逐淤祛風。

123.天麻味辛,能驅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

124.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痺風瘡,中風痰症。

125.全蠍味辛,祛風痰毒,口眼歪斜,風癇發搐。

126.蟬蛻甘平,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

127.殭蠶味鹹,諸風驚癇,溼痰喉痺,瘡毒瘢痕。

128.蜈蚣味辛,蛇虺惡毒,止痙除邪,墮胎逐瘀。

129.木鱉甘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痛,消腫最速。

130.蜂房鹹苦,驚癇鍥叢,牙痛腫毒,累癧肺癰。

131.花蛇溫毒,癱瘓歪斜,大風疥癩,諸毒稱佳。

132.蛇蛻辟惡,能除翳膜,腸痔蠱毒,驚癇抽搐。

133.槐花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134.鼠粘子辛,能除瘡毒,陰疹風熱,咽痛可逐。

135.茵陳味苦,退疸除黃,瀉溼利水,清熱為涼。

136.紅花辛溫,最消瘀熱,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137.蔓荊子苦,頭痛能醫,拘攣溼痺,淚眼可除。

138.兜鈴苦寒,能薰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

139.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140.秦艽微寒,除溼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141.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癰吐膿,寒熱並濟。

142.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咳喘,補勞除煩。

143.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風,逐水尤妙。

144.桑皮甘辛,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少。

145.杏仁溫苦,風寒喘嗽,大腸氣閉,便難切要。

146.烏梅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津,善除熱利。

147.瓜蔞仁寒,寧嗽化痰,傷寒結胸,解渴止煩。

148.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虛翳青盲,服之速效。

149.菊花味甘,除熱祛風,頭暈目赤,收淚有功。

150.木賊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

151.決明子甘,能祛肝熱,目痛收淚,仍止鼻血。

152.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153.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卻驚解毒,神智慧安。

154.龜甲味甘,滋陰補腎,逐瘀續筋,更醫顱滷。

155.鱉甲酸平,勞嗽骨蒸,散瘀消腫,祛痞除崩。

156.海蛤味鹹,清熱化痰,胸痛水腫,堅軟結散。

157.桑上寄生,風溼腰痛,安胎止崩,瘡瘍亦用。

158.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潤腸通結,小水能行。

159.山豆根苦,療咽腫痛,敷蛇蟲傷,可救急用。

160.益母草甘,女科為主,產後胎前,生新祛瘀。

161.紫草苦寒,能通九竅,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162.紫葳味酸,調經止痛,崩中帶下,症瘕通用。

163.地膚子寒,去膀胱熱,面板瘙癢,除溼甚捷。

164.楝根性寒,能追諸蟲,疼痛立止,積聚立通。

165.樗根味苦,瀉痢帶崩,腸風痔漏,燥溼澀精。

166.澤蘭甘苦,癰腫能消,打撲傷損,肢體虛浮。

167.牙皁味辛,通關利竅,敷腫痛消,吐風痰妙。

168.蕪荑味辛,驅邪殺蟲,痔癰癬疥,化食除風。

169.雷丸味苦,善殺諸蟲,癲癇蠱毒,治兒有功。

170.胡麻仁甘,疔腫惡瘡,熟補虛損,筋壯力強。

171.蒼耳子苦,疥癬細瘡,驅風溼痺,瘙癢堪嘗。

172.蕤仁味甘,風腫爛弦,熱脹胬肉,眼淚立痊。

173.青葙子苦,肝臟熱毒,爆發赤瘴,青盲可服。

174.谷精草辛,牙齒風痛,口瘡咽痺,眼翳通用。

175.白薇大寒,療風治瘧,人事不知,鬼邪堪卻。

176.白蘞微寒,兒瘧驚癇,女陰腫痛,痛疔可啖。

177.青蒿氣寒,童便熬膏,虛寒盜汗,除骨蒸勞。

178.茅根味甘,通過逐瘀,治吐衄血,客熱可去。

179.大小薊苦,消腫破血,吐衄咳唾,崩露可啜。

180.枇杷葉苦,便理肺臟,吐穢不已,解酒清上。

181.木律大寒,口齒聖藥,瘰癧能治,心煩可卻。

182.射干味苦,逐瘀通經,喉痺口臭,癰毒堪憑。

183.鬼箭羽苦,通經墮胎,殺蟲祛結,驅邪除怪。

184.夏枯草苦,瘰癧癭瘤,破症散結,溼痺能療。

185.卷柏味苦,症瘕血閉,風眩痿 ,更驅鬼疰。

186.馬鞭味甘,破血通經,症瘕癖塊,服之最靈。

187.鶴蝨味苦,殺蟲追毒,心腹卒痛,蛔蟲堪逐。

188.白頭翁溫,散症逐血,癭癧瘡疝,止痛百節。

189.旱蓮草甘,生須黑髮,赤痢可止,血流可截。

190.慈菇辛苦,疔腫癰疽,惡瘡癮疹,蛇虺並施。

191.榆皮味甘,通水除淋,能利關節,敷腫痛定。

192.鉤藤微寒,療兒驚癇,手足契叢,抽搐口眼。

193.稀薟味甘,追風除溼,聰耳明目,烏須黑髮。

194.葵花味甘,帶痢兩功,赤治赤者,白治白同。

195.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聞,通竅之劑。

196.續隨子辛,惡瘡蠱毒,通經消積,不可過服。

197.海桐皮苦,霍亂久痢,疳匿疥癬,牙痛亦治。

198.石楠藤辛,腎衰腳弱,風淫溼痺,堪為妙藥。

199.鬼臼有毒,闢瘟除惡,蟲毒鬼疰,風邪可卻。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從指甲,面板和頭髮判斷你是不是缺乏營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