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夏日午後,打盹是常有的事兒。找一種舒適的方式,伴著輕輕的涼風,睡意悄至,眼皮愈沉,悠然間,人們就進入了“夢逐遊絲自在飛”的美好境界。

​對於一早就開始忙碌的人們來說,午後打個盹,或者叫小睡、眯一會兒,不但可以拂去了身心疲憊,醒後的思緒和心情也都清淨了許多。關於它的好處,古老中醫裡有“子午覺”養生之說,即在每天的子時、午時按時入睡,“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其理論依據來自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子時是晚23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人們在陽氣最盛的時候休息,有利於人體經氣"合陽",也是給身體一個消除疲勞、養心養目、收神守心的機會。清代曹庭棟撰的《老老恆言》中有,“稍寢以養陽”的說法。

在古代,古人對睡很有研究,並對每一種深、淺度或姿勢的睡眠都做了明確“規定”,即坐著打瞌睡,叫作“睡”;閉目養神未睡著,叫作“眠”;趴在茶几、案頭上睡覺,叫作“臥”;仰在炕上睡,叫作“寢”;躺著睡且睡著了,叫作“寐”;剛剛睡醒,睡眼惺忪,叫作“覺”或“寤”。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釋:“睡,坐寐也。”由此可以,其中的“睡”,也就是俗稱的“打盹”了。

在《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此處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戰國策·秦策》記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

到了宋代,打盹顯現出恣意、閒適之態。如宋朝有一位叫蔡確的官員,被貶安州時,途經一山水間。正午之時,他決定看看書休息一下,待翻開書本後又感覺有些睏倦,漸漸的,便隨手把書丟在一旁,進入了夢鄉。這在他的《夏日登車蓋亭》中有“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同樣的,還有陸游的“帳底香雲凝未散,手中書卷墮無聲”。一覺清眠,萬事皆休;我且睡去,任手中書卷無聲掉落;睡意正酣,切莫喚我,以免驚了我的美夢。

當然,古人也講究“享午睡之趣”。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夏意》中有,“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我躺在竹蓆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映紅了虛堂。正是中午時分,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兒斷斷續續的啼唱,悠揚悅耳,一派生機盎然,心情也格外舒暢。

另外,關於午睡還有一個“東床快婿”的典故,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原文:“郗太傅(郗鑑)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惟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其中的“一郎”指的是誰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王羲之在生活上不拘小節,對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漠然懵懂。對於他的恣意午睡,在郗鑑看來,此人胸懷坦蕩,毫不做作,將來必是人上之人。

後來,王羲之娶了郗鑑的女兒後夫妻恩愛,一輩子沒有再娶其他妻妾。兩人共生了七個兒子、一個女兒,恩愛一生。此後,大家就將女婿稱為了“東床快婿”。

現在炎熱夏季已到,過高的溫度使人們容易倦怠疲乏、精神不振,所以適時地打個盹,雖然方式沒有了古人的瀟灑,睡姿千姿百態,但它的好處,依舊有白居易在《閒眠》中所說,“曖昧斜臥日曛腰,一覺閒眠百病消”。打個小盹,別有風味。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健康養生#忙忙碌碌的日子裡你有停下腳步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