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溼和內溼
中醫講的溼氣,其實是分外溼和內溼。
外溼,即六淫外邪中的溼淫。
如長期暴露於霧露中,或水中作業,或汗出沾衣,或涉水淋雨,或長期居於潮溼之處而得。
這個溼邪通常還不會單打獨鬥、孤軍奮戰,它經常會夥同六淫中的其他邪氣一同入侵我們體內。
溼遇上了寒,則成寒溼,又冷又潮,就像南方的冬天。
溼遇上了熱,則成溼熱,又熱又溼,就像夏天的雨季。
溼遇上了風,則成風溼,各種風溼病,纏綿不已。
內溼,可因外溼致病,如外溼入侵,溼困脾土。或飲食不當,勞倦思慮等,致脾不運化,溼濁內生。
脾與溼的關係看來,內溼與脾關係相當密切。
中醫理論認為:脾屬五臟之一,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生理功能】:主運化,統攝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
【生理特性】:脾主升,喜燥惡溼。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飲食不當或多食生冷之品,致脾陽不振,脾臟得不到有效運化,食物中的多餘的營養水分不能有效排除體外,則形成人體的溼氣。即溼濁(內溼)。
了解了溼氣從何而來,那麼,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好預防工作。養生保健,從日常做起。
中醫支招:祛溼大法一、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打球、太極等,有助於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溼氣重的人往往身體沉重或肥胖,而不願運動。久而久之,溼氣會更重。SO,動起來!越懶越要運動,越胖越要運動!
二、遠離潮溼環境
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夏天不要貪涼,直接睡地板、保持衣物幹潔、潮溼雨天少外出、減少水中、雨霧中作業。
三、注意飲食
日常飲食應適量、均衡、全面。長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等飲食影響脾氣運化。少食甜品,因甜食膩脾,脾虛生溼且積痰。適當食療,健脾祛溼。如祛溼經典方:薏米芡實粥、薏苡仁赤小豆湯等。膳食可多用蔥、姜、蒜四、適當的艾灸、拔罐等理療。
艾灸、拔罐是中醫的傳統理療方法,兩者均能通經絡、祛溼散寒、調和陰陽、解除疲勞的作用。常用穴位有內關、曲池、中脘、脾俞、足三裡、神闕、豐隆等。
!!!但因涉及明火,若在家中自行操作,大家應當謹慎注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