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經前漏紅是指在月經來潮前陰道出現少量出血, 呈點滴狀、棕褐色, 一般持續3~5天, 甚則7~8天至月經來潮。現代醫學多將之稱為“黃體期出血”。中醫學並無“經前漏紅”的病名, 因其臨床表現與經期延長、月經先期相似, 因此對其的記載散見於這些疾病的記述中。中醫藥在其治療上有獨特的優勢, 現將近年來中醫治療經前漏紅的研究作一綜述。病因病機按傳統的辨治方法, 經前漏紅屬於出血性疾病, 病因無外乎虛、熱、瘀。1.虛1.1腎陽虛經前期為陽長之期, 陽長的目的在於溫煦子宮, 溶解子宮內膜, 為受孕或排洩月經作準備, 正所謂陽長半月而達重陽轉陰而排經。若腎陽虧虛, 陽長不足, 陰陽失衡以致轉化不利, 血失統攝, 子宮固藏欠實, 則見經前點滴出血。夏桂成教授認為:重陽者, 陽氣之旺盛也, 此證所言陽虛, 並非一定要達到全身性陽氣衰弱、陰寒內盛之程度, 主要是指轉化所需之陽氣不足。同時, 腎陽不足, 火不暖土, 則易導致脾陽不足, 發展為脾腎陽虛證, 因此有較多的學者認為脾腎陽虛證為臨床常見證型。1.2腎陰虛經前期陽長陰消, 陰消才能保持陽長。重陽者, 陰亦需充實, 是以陽長陰消, 陽愈長, 陰愈消。陰消快, 才能保證陽的快速增長, 這就需要陰消的同時補充陰, 所以陰消之中必須要有陰長, 而且在保證重陽的同時, 陰一面大量消耗, 一面大量增長。若陰只消不長, 則陰必然虧虛, 不能助陽, 從而導致陽長不及, 腎之陰陽俱虛, 轉化不利, 子宮失藏, 經前漏紅。臨床上經前期出血若見BBT高溫相緩慢上升, 天數偏短, 則屬陰虛及陽之病變。1.3脾氣虛氣能攝血, 使血液正常運行於脈管中, 其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中, 脾氣充足, 發揮統攝作用使血不逸出脈外, 若脾氣虛弱, 失去統攝, 則會發生各種出血性病變, 發生於經前期、胞宮時則可出現經前漏紅。臨床上若見經前期BBT高溫相偏低、欠穩定、緩慢下降等, 則屬氣虛及陽, 最終導致脾腎陽虛而致病。王春芳等也認為本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是氣虛統攝無權, 衝任失固。2.熱2.1陰虛火旺經前期若腎陰不足, 一方面陰虛及陽, 導致腎陽虧虛, 一方面腎陰無以制約陽氣, 陽氣相對偏亢, 而致陰虛火旺, 虛火易擾動胞宮, 迫血妄行而成經前漏紅。另外, 虛火還可引發體內的心肝之火, 虛實相交, 使胞宮不寧而失於固藏。夏桂成教授提出經前漏紅的熱當辨為陰虛鬱火證[1,7], 即既包含陰虛, 又包含心肝鬱火。2.2心肝鬱火經前期陽長陰消, 陽氣偏旺, 特別到經前後半期, 陽氣偏盛, 心肝氣火較旺, 易出現胸悶煩躁、乳房脹痛等症狀, 若心肝氣火過旺, 加之肝失疏洩, 鬱而化火, 邪火擾動胞宮而致病。尤昭玲認為心肝鬱火為經前漏紅的兩大證型之一。2.3重陽太過陽長陰消為經前期主要生理過程, 若重陽太過, 則陽有餘則先期而至, 出現火熱現象, 加之經前期本就心肝氣火偏旺, 則易致火熱迫血妄行而致經前漏紅。2.4肝經溼熱經前期脾腎陽虛, 不能助陽行氣, 內溼自生, 溼性下流, 夾有經前較旺之心肝鬱火, 故致肝經溼熱, 溼熱下擾子宮, 子宮固藏失職, 則見經前漏紅。3.瘀瘀血既為病理產物, 又為病理因素。一方面, 經前期脾腎虧虛, 脾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執行, 則血行遲緩而成瘀滯, 陽虛則寒, 血得寒則凝, 血液凝澀, 執行不暢而成瘀。另一方面, 瘀血阻滯於脈道, 損傷脈絡, 血逸絡外, 可致出血。且瘀血阻滯可導致經前期陰消不利, 陰消不利則陽長不及而形成腎陽虛, 從而出現經前漏紅。夏桂成教授認為此處的瘀當為腎虛血瘀, 腎虛為本, 血瘀為標總之, 中醫認為,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腎, 涉及脾、肝、心, 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 病因病機以脾腎陽虛為主, 腎陰虧虛、心肝鬱火、血瘀也為常見病因。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腎囊腫怎麼治療,生活習慣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