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的夏天,對於一些又虛又胖的人來說更加難熬。中醫認為,虛胖的人多是因為體內溼氣太重。這種叫“溼邪”的毒素,在夏季裡尤盛。溼邪重是會讓我們肥胖,而且很多苦夏的症狀如口黏口渴、精力不濟等也都與溼邪過旺有關。
因此,整個夏季,祛溼是一個重要的養生主題。
溼氣與脾相關
怎麼樣算是溼氣重呢?
“通常,溼氣重的人,從上到下可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常感覺到頭身困重、精神不爽。有時會出現身體浮腫,這是痰溼者的常見表現。銀川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吳曉晶介紹,脾是運化溼氣的主要臟器。脾虛者容易溼氣重,常表現為噁心、消化不良、胃口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黃等。溼氣重者往往還表現為虛胖,感到四肢睏倦、無精打采,臉上還總愛出油、長痘、起疹子。
溼氣從哪裡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體內的溼氣是長期內外因素形成的。“除臟腑功能變弱的內因外,還多因夏天不注意飲食、或不恰當的生活起居習慣造成溼邪內侵進入體內。”
夏天,冰啤酒、冷飲、冰鎮西瓜是很多人的心頭好,解暑又爽口。不過涼爽背後,卻隱藏著可能導致體內溼氣積聚的“黑暗勢力”。“這些過於寒涼的食物大量進入消化道後,我們的脾胃首當其衝受到傷害。脾為人體運輸、轉化水液的臟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後會傷害脾之陽氣,影響其正常運化水液的功能,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長此以往則易形成痰溼,進而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引發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睏倦乏力等症狀。”吳曉晶解釋。
此外,衣不保暖傷陽氣也易引起溼氣。比如在炎炎夏日從室外直接走進空調房,冷氣立馬侵襲因高溫而毛孔大開的面板,進而對肺臟功能產生影響。還有人貪涼,夏天喜歡睡在地板上,地面潮氣也易被人體吸收。
試試這樣祛溼氣
炎炎夏日如何對付溼邪,祛除溼邪呢?
吳曉晶介紹,“中醫拔罐能有效地去除寒溼之氣,一般建議在三伏天進行拔罐祛溼,效果更佳。也可以進行艾灸,取中脘、上脘、下脘、天樞、足三裡、豐隆等穴位,可溫中健脾祛溼。”
夏天適當泡腳,也可以有效祛除身體中的寒氣溼氣。但泡腳也不少學問,不需要越燙越好,水溫在40℃~45℃為宜;時間15分鐘到20分鐘即可。
夏天很多人怕出汗,不愛運動,恨不得天天躲在“空調房”裡。其實,適當地鍛鍊,有利體內汗液排出,幫助祛體內溼氣,散步、打拳、做操、跳舞等,均為較好的鍛鍊方式。要提醒的是,對體質虛寒的人來說,不主張過度鍛鍊大量排汗或去蒸桑拿來祛溼。
祛溼還得養脾胃
由於溼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餘的溼氣之後,還得養脾胃。
在祛除溼氣之後,可以用“四君子湯”:黨蔘、茯苓、白朮、甘草煲湯調理,有健脾益氣的功效。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溼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赤小豆煲湯,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溼湯方。
先辨體質再祛溼
不過,溼氣重也分不同型別,與個人的體質相關。“溼氣重的人首先要辨證溼的型別。除了食療外,還可以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採用利溼的藥物,緩解症狀。”吳曉晶提醒。
夏天最常見的就是溼熱,脾虛體質加上熱性體質者,最容易有溼熱。體質虛寒者可能出現“寒溼”,而典型的痰溼體質者,也會出現“痰溼”。因此,祛溼的方法也應該根據體質不同有所不同。例如溼熱者可以在涼茶中加入木棉花、雞蛋花,增強清熱功能。痰溼者可以用陳皮、半夏、茯苓、薏米煲涼茶。(記者 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