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汗可以調節體溫、體液,排洩體內廢物,還可使面板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細菌對人體的侵襲。但是,如果出現這幾種“汗情”,你就要注意了,是身體發出的無聲警告,需要額外注意!
一、這些部位出汗異常,身體可能有問題:
1、臭汗源於肝:如果出臭汗的話,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肝脾溼熱的問題了。也就是說,臭汗,源於肝脾,尤其是和肝關係密切。比如,一個人總是七情不暢,心態抑鬱,日久肝氣鬱結。肝鬱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脾胃之氣也會失於健運,就會產生溼熱困阻中焦。
這樣一來,肝脾溼熱內蘊,燻蒸肌表,就會出汗。由於這種汗是溼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肝脾溼熱偏於肝經溼熱者,臭汗容易循肝經所及之處而外滲,此類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等問題;肝脾溼熱偏於脾胃溼熱者,往往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
2 、虛汗源於肺:一般情況下,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見的肺系疾病,這是因為肺衛不固,病邪就會襲表犯肺而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俞等,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虛汗症狀,還能增強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 、冷汗源於腎: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出冷汗,因為驚恐會令腎氣下趨,腎陽內鬱,就會手腳冰涼,汗出不溫。此外,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首先也應考慮是不是腎陽虛所致。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虛弱,就會導致一身陽衛之氣衰弱。
而衛氣有固攝津液的作用,陽衛之氣衰弱,津液就會外洩,導致多汗。同時,由於腎陽不能溫煦,所以汗是涼的。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溫補腎陽,建議艾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湧泉,或者直接灸督脈(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二、如何改善多汗的問題:
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多汗,要及時就醫針對病因治療。如果是氣虛導致的自汗,以及陰虛導致的盜汗,可有針對性地進行飲食、按摩、艾灸調理。
1、改善自汗(多補氣):自汗多為氣虛不固,建議多食用山藥、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補中益氣的食物,也可用黨蔘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改善氣虛症狀。在選穴上,推薦氣海穴、關元穴、足三裡。
氣海穴是大名鼎鼎的「補氣穴」,前人有云:「氣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強調氣海穴有溫陽益氣、化溼理氣之功。關元穴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是統攝元氣之所,能培元固本、補氣益精。俗話說「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按足三裡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是補益氣血的要穴。
2、改善盜汗(要滋陰):盜汗的主要原因是陰虛內熱,陰陽不調。平時飲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陰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圓、阿膠、麥冬、山藥、百合、銀耳等。出現陰虛盜汗的人,可以通過揉按,或艾灸陰郄穴、後溪穴、三陰交穴來改善症狀。
陰郄穴是調理盜汗的特效穴,《百症賦》曰:「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陰郄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而汗為心之液,陰郄配後溪,有清虛熱、斂陰液之效。三陰交為脾經、肝經、腎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揉按或艾灸三陰交穴相當於對這三條陰經都做了調節,能促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溫馨提示:體質不同,出汗原因也不盡相同,艾灸作為養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調理。使用期間應避免菸酒生冷等禁忌事項,以免出現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