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版權宣告:本文原創和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肖相如頻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識和勞動,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是請務必註明原作者。

1,《黃帝內經》認為:修“德”是健康長壽的內在前提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在本篇的後面論述至人健康長壽的原因時,強調“淳德全道”。

《黃帝內經》在這一段經文中,提出了又一重要概念,就是健康長壽的前提條件是修“德”,即“德全不危”、“淳德全道”。

2,中國古代對“德”與養生關係的論述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將“道”和“德”兩者規定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係。

就是“道”可以生長萬物,“德”可以畜養萬物,人亦為萬物之一,修德,就是畜養人生的過程。

太平道的《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

這裡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萬物”和“畜養萬物”的關係,同《道德經》的思想一脈相承,因此《太平經》也認為,人必須修德。

批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凶敗之符”,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升經》謂 “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會註解說:“宥物於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於“物”之中的屬性——“仁”。

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認為個人應“積善陰德”,“德”,即“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災”。

宋徽宗注《西升經》有《序》稱:“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這就將“道”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

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

一些有“上德”的聖人,“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跡,抱朴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執著其事,唯於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於己德,以被聰明所蔽”。

因此,有德之人,就應該“含養德性,純純樸樸,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

認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覆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閒,安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

清代道士、著名內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內丹修煉必須“積德修行”,

認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

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

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

對人而言,便是品德。

3,健康長壽與修“德”的關係

德,是人性中善良、美好、真誠的部分,即美德。

真、善、美是人類乃至生物世界共同的心理追求,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

真、善、美不僅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也是人類健康長壽的根本。

凡是導致社會不和諧的因素,都是與美德相背離的,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也是大多數人都重視的;

凡是導致人類早衰早逝的因素,也大多與美德背道而馳,這卻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也是大多數人不重視的。

中醫按照原因將疾病分成兩大類:以外因為主引起的疾病稱為外感疾病;以內因為主引起的疾病稱為內傷疾病。

內因,指的是情志因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的或不良的情志刺激就可損傷人體,導致內傷疾病。

免受情志刺激的方法就是保持內心的寧靜,保持內心寧靜的途徑就是修德。

修德,就是修君子之道,發現、保持、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樂善好施的行為,摒棄陰暗、狹隘、偏激、貪婪的心理狀態和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不良行為。

奉獻了愛心,做了好事,同時也愉悅了自己,淨化了心靈,所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沒有不良的行為,不做虧心事,內心就不會恐懼,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自己的才能、美德、善行不被別人知道,甚至被別人誤解、汙衊,不會因此而生氣,內心同樣保持善良美好,淡定從容,那才是君子,君子就是有德之人。

所以,孔子還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仁者壽”。

小人當然是無德之人,心理陰暗,心胸狹窄,自私偏激,凡事斤斤計較,即害怕被別人算計,又害怕做了壞事之後遭人報復,內心充滿恐懼,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惶惶不可終日,怎麼可能健康長壽呢?

4,WHO健康宣言中與“德”有關的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維多尼亞宣言中,關於健康長壽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其中,“心理平衡”就是與“德”有關的因素。“心理平衡”指的就是內心的寧靜,淡薄名利。無德之人,心理怎麼可能平衡呢?

//////////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傷寒論110條:太陽病出汗目的一樣,方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