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節
荔枝美味但不耐儲存
很多人買回來就想盡快吃完
又擔心一次吃太多會帶來風險
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
那麼荔枝到底該怎麼吃?
“日啖荔枝三百顆”真的可以嗎?
“毒素”多來自“生荔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所謂的“荔枝中毒”,也就是“荔枝病”是怎麼回事。
荔枝果肉中除80%是水分外,主要含有果糖、葡萄糖、蛋白質、檸檬酸、果膠及維生素C等,而未成熟的荔枝中還含有較多的降血糖素A,進入人體後轉變為高毒性的2-亞甲基環丙烷乙醯輔酶A,通過一系列反應,抑制人體內脂肪轉化為葡萄糖和酮體的過程。
這種所謂的“毒素”在成熟後的荔枝中含量會大大降低。
空腹時體內糖原儲備耗竭,我們人體主要依靠分解脂肪轉化成葡萄糖來維持血糖(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保證身體器官(特別是大腦)功能的正常執行。
因此空腹吃荔枝,尤其是不成熟的荔枝時更容易發生“低血糖”,初期表現為心悸、冷汗等,嚴重者會出現低血糖休克和神經損傷。
葡萄糖是腦組織獲能的主要來源,當發生低血糖時,早期身體通過調節可以保證優先供給大腦足夠的葡萄糖,若低血糖未及時糾正,晚期就會影響腦代謝,導致腦功能不可逆的損傷,繼發地引起全身性機能和物質代謝紊亂。
因此,有別於中國口口相傳的“荔枝病”,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等國)更強調和荔枝相關的“不明原因腦炎”。
國外的研究發現荔枝產地的兒童因為貪吃而過早採摘食用,或種植者怕浪費而主動食用賣相不好的生荔枝,增加了攝入“毒素”的量,導致病情嚴重,腦功能損傷更多見,致死率相對較高。
既往曾有理論將“荔枝病”的低血糖歸咎於果糖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所致,從國際上目前公認的致病機理看,當時國內對“荔枝病”的致病原因有一定誤解。荔枝甜度很高,主要是因為裡面含有大量的果糖,但果糖並不能引起大量胰島素的釋放。
“糖友”別吃荔枝降糖
其實,正常成人適量食用荔枝是不會有危險的,因為我們人體有血糖調控體系,當血糖降低時,降血糖激素——胰島素分泌會減少,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分泌會增加,血糖得以維持在正常範圍。
如果是空腹狀態下,我們只要記得及時進餐,不要忽略一頓飯,就不會有危險,飯後半小時到2小時吃荔枝,就更沒有問題。
但有幾類特殊人群需要注意,如肝臟還處於發育過程的兒童和營養不良者,他們的肝臟解毒能力減弱,受到“毒素”的抑制作用更強;還有糖尿病患者,他們血糖調節能力較差,本身就特別容易出現飯前低血糖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認為的吃荔枝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說法並不科學,病友們千萬不要貿然嘗試直接吃荔枝的方法去降血糖,我們需要對荔枝內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並經過藥理等方面的實驗驗證才行。
日啖荔枝三百“克”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吃荔枝呢?以下給出幾點建議:
1.不吃生荔枝,尤其是在產地。
2.不把荔枝當作一餐唯一的食物(預防兒童貪食多吃)。
3.避免夜間食用過多的荔枝,特別是午夜到第二天早晨,空腹時間長,更需要脂肪轉成葡萄糖以維持正常血糖。
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中國幾乎所有品種的成熟荔枝都是紅色或暗紅色的,綠色或半綠半紅的荔枝並不是完全成熟的荔枝。
對於非完全成熟上市的荔枝,一定要提高警惕。這種有相當甜度但還不完全成熟的荔枝,對於那些以荔枝當飯吃的荔枝收穫季產區的孩子,尤有誘惑性而更具危險性。
每天進食量方面,“日啖荔枝三百顆”是不推薦的,但健康成人每日300“克”以內還是可以的,老人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顆。
如果出現“荔枝病”即低血糖反應,那麼及時補充葡萄糖即可,生活中常見的軟飲料,只要標籤成分中有“葡萄糖或果葡糖漿”,就說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注意“白糖、紅糖和蔗糖”(雙糖)都不是葡萄糖(單糖),需要在消化道轉換為葡萄糖,起效相對較慢,還是直接喝馬上能吸收的軟飲料最好。
如果已經達到腦缺血、缺氧、昏迷的地步,單純補充葡萄糖已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必須及時送醫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 林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