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編者按】本書作者為張漢臣小兒推拿學派傳人。其特點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為主,全身穴位為輔;手法靈巧獨特,操作規範簡便,且療效顯著。快來跟著學兩招吧!

---------------------------------

一、脾經(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橈側緣末節,自指尖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用於直推法補脾經);②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用於直推法清補脾經);③在拇指的螺旋麵(用於旋推法補脾經)。

操作:術者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將小兒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間關節橫紋處,稱補脾經(或補脾土);②將小兒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來回推,稱清脾經(或清補脾經)。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順時針方向為補,逆時針方向為瀉。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為後天之本,補之可補虛扶弱,補血生肌,進飲食,化痰涎,助消化,止瀉痢;清之可清熱利溼,消食化積。

主治:食慾不振,嘔吐,洩瀉,疳積,痢疾,驚厥,黃疸,溼痰,痿證,疹、痘不出,改變面色等。

說明:經實驗證明:推補脾經有以下作用:①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對澱粉酶作用不明顯。

二、肝經(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食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肝經(或稱平肝或瀉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肝經。一般100~500次。

作用:開鬱,除煩,平肝膽之火,息風鎮驚。

主治:目赤,昏閉,煩躁不安,驚風抽搐,口苦咽乾。

說明:肝經一般用清法,不用補法,若肝虛應補時,則用補腎經代之,為滋腎養肝法。因腎為肝之母,補腎即補肝。如肝實或不採用本穴,可用瀉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腸穴代之,因肝為心之母,實則瀉其子,心與小腸相表裡。

三、心經(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中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心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心經。100~500次。

作用:清熱,瀉心火,補益心血,養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瘡,目赤,五心煩熱,驚惕不安。

說明:心經一般用瀉法,不用補法,因心火不能妄動。若心氣虛或不採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兒高熱並見兩顴腮部色赤尤甚,為火來爍金,可有劇咳發作,應採用瀉法,推1~2次後.多見兩顴腮色赤消退,對劇咳也可緩解。但對患有肺結核病的兩顴腮色赤者,用之無效。

四、肺經(肺金)

位置:在無名指掌面。

操作:將小兒的無名指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來回推稱為清肺經;由指尖推向指根,稱為補肺經。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順氣化痰,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主治:感冒,發熱,咳喘,肺炎,肺虛,自汗,盜汗,便結等症。

說明:肺經一般用清法或瀉法,不用補法。小兒慢性腹瀉、虛寒瀉,應用本穴時應慎重,推清本穴時間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當,多見腹瀉加劇;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時,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見緩解後,應停用。自汗、盜汗及脫肛可用補法,對肺風喘急等症,禁用補法。

五、腎經(腎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的小指面向上,夾入術者左手虎口內,右手拇指由小兒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稱補腎經。100~500次。

作用:腎為先天之本,補腎經可補腎益腦,益氣助神,納氣定喘,溫下元,止虛火等。

主治: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癲癇,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

六、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將小兒食指固定於術者左手虎口內,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稱補大腸,自指根推向指尖稱瀉大腸,來回推稱清大腸。100~500次。

作用:補之固腸澀便,瀉之清利臟腑之溼熱,平補平瀉導積滯。

主治:積食,口瘡,痢疾,洩瀉,肛門紅腫,脫肛,翻肛,便祕。

說明:大腸有固腸澀便之功,但水瀉(即溼熱瀉)時,應以利尿為主,推大腸時先用瀉法、清法,等尿多後再用補法;裡急後重時先用瀉大腸,症狀緩解後改為清大腸或補大腸。虛證、脫肛者要用補法;翻肛、肛門紅腫、便祕者用瀉法或清法。

七、小腸

位置:在小指尺側緣,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線。

操作:患兒立掌,術者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側握小兒四指,使其小指尺側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稱清小腸(或稱利小腸或推小腸)。一般100~500次,若單獨推小腸,可推1000次(如無小便時用)。

作用:分別清濁,瀉熱利尿。

主治:水瀉無小便,尿頻,尿閉,尿少,口瘡,伸舌,弄舌,木舌,口脣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魚際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處,大、小魚際之間凹陷中,陰陽池交界處。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節背面搗之。揉100~500次;掐3~5次;搗5~20次。

作用:通竅散結,暢通經絡,安神鎮驚,清熱利尿,明目,矯正筋脈的拘急或偏勝。

主治:感冒發熱,神昏,煩躁不安,驚風,抽搐,癲癇,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顱等症。

九、陰陽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兩側,拇指側為陽池穴,小指側為陰池穴。

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稱分陰陽;自小天心兩側的陰池穴、陽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稱合陰陽。100~300次。

作用:分陰陽有調和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合陰陽有利痰散結的作用。

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紅白痢疾、腸炎、驚風、抽搐、洩瀉、嘔吐、黃疸;痰涎壅盛、胸悶咳喘。

十、板門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使小兒大魚際暴露,術者用右手拇指來回推之稱清板門;以指端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做揉法,稱揉板門。100~500次。

作用:清熱涼血,止血除煩,消食化積,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慾不振、嘔吐、洩瀉、感冒發熱、高熱不退、陰虛內熱、疹痘潮熱不退或疹痘後低熱、煩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齦紅腫、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內勞宮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稱掐揉內勞宮;以中指端點患兒手掌中心處,微用力後迅速抬起,稱點內勞宮;在掌心中滴幾滴涼水,以指端逆運內勞宮,或從小指掌面運到掌心,稱運內勞宮或水底撈明月。揉100~300次,運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熱除煩,瀉心火。

主治:一切熱證,發熱,口渴,心煩不寧,睡眠不寧,口瘡,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內八卦(內八方)

位置:在手掌內。取法:以左手為例,掌根在上為北,以內勞宮為圓心,以內勞宮到中指根橫紋的2/3處為半徑畫圓,內八卦即分佈在該圓上。

操作:術者左手託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側緣在穴上推運,順時針方向推運稱順運內八卦;逆時針方向推運稱逆運內八卦。操作時應蓋住或輕運離宮。100~300次。

作用:開胸化痰,利氣利膈,消食除脹。

主治:咳嗽痰喘,嘔吐,食積,食慾不振,腹瀉,腹脹,煩躁不安等。

十三、四橫紋(南派又稱小橫紋)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橫紋處,即指掌交界處。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上,用拇指橈側緣從食、中、無名、小指根橫紋逐個來回推之或掐之,稱清四橫紋(推四橫紋)或掐四橫紋;推四橫紋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橫紋處左右來回橫擦。每個橫紋推50~200次(獨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調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退熱除煩,散瘀結,引臟腑之熱外行。

主治:腹脹,口瘡,脣裂,傷食,疳積,食慾不振等。

說明:四橫紋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於消腹脹,治口瘡,尤其以治療上下脣的潰瘍面效果好。

十四、小橫紋(南派又稱掌小橫紋)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橫紋之下,掌橫紋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兒掌心向上,術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稱揉小橫紋。100~500次。

作用:清熱散結,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證,口舌生瘡。

說明:本穴對呼吸系統疾病效果好。

十五、腎頂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處。

操作:術者以左手虎口夾住小兒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稱揉腎頂。100~500次。

作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水疝等。

十六、腎紋

位置:小指掌面末節橫紋處。

操作:術者以左手虎口夾住小兒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稱揉腎紋。100~500次。

作用:散瘀熱,引內熱外行。

主治:目赤,熱毒內陷,內熱外寒,高熱手足涼等。

十七、運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腎水穴)至拇指橈側緣指尖(脾土穴),沿手掌邊緣成一條弧線。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穴推運至拇指橈側緣指尖。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多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瀉痢疾、便祕、疳積等。

十八、運土入水

位置:自拇指橈側緣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腎水穴),沿手掌邊緣成一條弧線。

操作:自拇指橈側緣指尖開始,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穴推運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溼熱,補腎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於新證、實證,如溼熱內蘊所致的少腹脹滿、洩瀉、痢疾、小便赤澀等。

十九、總筋

位置:在掌面腕橫紋的中點。

操作:術者左手託小兒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稱揉總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稱掐總筋或掐揉總筋。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瀉熱散結,通調周身氣機。

主治:心經有熱,驚風,夜啼,潮熱,口舌生瘡,實火牙痛及一切實熱證。

說明:本穴為治療口瘡主穴之一,尤其對舌尖及舌面口瘡糜爛療效好。

二十、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總筋)至肘橫紋中點(曲澤)成一直線。

操作:

1.清天河水:術者左手托住小兒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併攏,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總筋穴推至曲澤穴,稱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為補,唯獨天河水向心推為清)。該穴常用清法,100~300次。

2.大清天河水:在前臂掌面,由內勞宮推至曲澤穴,稱大清天河水。拿法、推法同上。100~300次。

3.打馬過天河水:拿法同上,術者先以右手中指運內勞宮,再以食、中二指的指端蘸涼水,自總筋、內關、間使循天河水向上彈打至洪池穴(曲澤穴)。各穴彈打3~5下為一遍,共彈打3遍為1次治療。

作用:清熱除煩,鎮驚,瀉心火,利尿。

主治:外感發熱,口渴,口乾,煩躁,夜啼,睡眠不寧,口瘡,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澀等一切熱證。

二十一、三關(上三關)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令小兒掌側位,掌心向內。術者左手托住小兒尺側腕關節,食、中二指併攏直託小兒前臂,以右手拇指或併攏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橈側,由腕橫紋起推至肘橫紋,稱推三關。100~300次。

作用:補虛扶弱,助氣和血,培補元氣,溫陽散寒,燻蒸取汗。

主治:一切虛寒證,營養不良性貧血,黃疸,癱瘓,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軟(嬰兒癱),瘡癤(無膿期,有助化膿),手足涼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側緣,自肘橫紋至腕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令小兒掌側位,掌心向內。術者左手握住小兒橈側腕關節,以右手拇指或併攏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側,由肘橫紋起推至腕橫紋,稱退六腑。100~300次。

作用:涼血,退熱,解毒。

主治:一切實熱證,高熱不退,驚厥,煩躁,口瘡,重舌,木舌,牙齦紅腫,咽喉腫痛,腮腺炎,赤痢,便祕,無名腫毒,瘡癤(紅腫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窩蜂(一窩蜂)

位置:在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稱揉乙窩風。100~500次。

作用:發散風寒,宣通表裡,溫中行氣,利關節,止痺痛。

主治:傷風感冒,腹痛,痺痛,急慢驚風。

說明:拇指揉多用於發散風寒。中指揉多用於溫中行氣,利關節,止痺痛。

二十四、外勞宮

位置:在手背中央與內勞宮相對處。

操作:術者左手託小兒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稱揉外勞宮。100~300次。

作用:溫中散寒,溫固下元,昇陽舉陷。

主治:腸鳴腹痛,腹瀉,寒痢,大便色青或綠,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氣,脫肛,遺尿,蛔蟲腹痛。

說明:本穴為補元陽之主穴,穴位溫熱,能內達外散。揉之能發汗,凡臟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溫通作用,但溫通之中又有收斂作用,而不致溫散太過。

二十五、二馬(二人上馬,上馬)

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頭後陷中。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左手食指墊於患兒小橫紋穴處,其餘手指握住患兒食、中、無名指,使患兒無名指與小指之間的縫隙加大,利於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動,稱揉二馬。100~500次。

作用:補腎潛陽,引火歸原,行氣散結,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閉塞,淋證,痰溼,咳喘,牙痛,睡時磨牙,久病體虛,夜啼,消乾性囉音。

二十六、威靈

位置:手背外勞宮旁,第二、三掌骨之間。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稱掐揉威靈或掐威靈。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開竅醒神,清腦,止抽搐。

主治:急驚暴死,昏迷不醒,頭痛,高熱神昏,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靈配掐人中、掐十宣、掐僕參、掐精寧——用於急救。

二十七、精寧

位置:手背外勞宮旁,第四、五掌骨之間。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稱掐揉精寧或掐精寧。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行氣,破積,化痰。

主治:眼內胬肉,疳積,乾嘔,氣吼,痰喘,用於急救。

說明:體虛患兒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氣受損,如必須用時,應多與補腎經、補脾經、推三關、捏脊等補益穴同用。

二十八、合谷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中點。

操作:使小兒掌心向下,術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或掐之,稱揉合谷或掐合谷。掐揉200~300次,掐5~10次。

作用:通瘀散結,降胃氣,止嘔吐,清咽喉。

主治:咽喉腫痛,牙痛,面癱,嘔吐,噁心等。

二十九、外八卦

位置:在手背與內八卦相對處。取法:以外勞宮為圓心,以外勞宮到中指指根2/3處為半徑畫圓,外八卦就在該圓上。

操作:術者左手託小兒四指,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外側緣在穴上推運,順時針方向推運稱順運外八卦;逆時針方向推運稱逆運外八卦。操作時應蓋住或輕運離宮。100~300次。

作用:行氣和血,通滯散結。

主治:胸悶,腹脹,便結,腸麻痺等。

三十、二扇門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關節兩側陷中。一扇門在食指、中指之間夾縫中;二扇門在中指、無名指之間夾縫中。

操作:術者以食、中指指端斜行插入二扇門穴後,上下揉動,稱揉二扇門;或用雙手拇指甲掐之,稱掐二扇門。揉100~500次,掐3~5次。

作用:發汗透表,退熱平喘。

主治:傷風感冒,發熱無汗,痰喘氣粗,呼吸不暢,驚風抽搐,痘疹欲出不透等。

說明:二扇門穴常用於實熱證及體壯的小兒,對於虛證及體弱者最好用乙窩風較安全。體虛患兒須用二扇門時,必須先固表(補脾經、補腎經、揉腎頂),然後再用汗法。

三十一、五指節

位置:手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處。

操作:術者左手託小兒手,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指甲依次從小兒拇指第一指間關節掐至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稱掐五指節;或掐後繼揉,稱掐揉五指節。掐3~5次,掐揉30~50次。

作用:安神鎮驚,開竅,祛痰。

主治:驚風,抽搐,驚惕不安,昏迷,夜啼,睡臥不寧,痰喘,指間關節屈伸不利。

三十二、十宣(十王)

位置:在雙手十指尖,近甲緣。

操作:可用掐法或針刺放血法。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稱掐十宣。掐3~5次。

作用:開竅醒神,清熱降火。

主治:急驚暴死,抽搐,高熱,神昏,煩躁,夜啼,用於急救。

三十三、老龍

位置: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點1分許。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稱掐老龍;或掐後繼揉之,稱掐揉老龍。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醒神開竅,回陽救逆。

主治:急驚暴死。昏迷不醒,高熱抽搐,睡臥不寧,用於急救。

三十四、左端正

位置:中指末節橈側緣(靠拇指側)中點,指甲根旁1分許。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稱掐左端正;或掐後繼揉之,稱掐揉左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有升提之功,止瀉之能。

主治:慢性痢疾,脫肛,洩瀉(虛寒瀉),眼右斜視。

三十五、右端正

位置:中指末節尺側緣(靠小指側)中點,指甲根旁1分許。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稱掐右端正;或掐後繼揉之,稱掐揉右端正。掐3~5次,掐揉10~30次。

作用:降逆,止吐,止血。

主治:嘔吐,鼻出血,眼左斜視。

說明:本穴對止鼻出血有良效,除掐法外,亦可用繩扎法,即用細繩由中指第三節橫紋起扎至指端(不可過緊),紮好後讓患兒靜臥片刻可止血。

三十六、少商

位置:拇指末節橈側緣,距指甲根1分許。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稱掐少商;亦可用三稜針點刺放血。掐3~5次。

作用:開竅醒神,通瘀散結。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驚厥。

說明:本穴對咽喉腫痛,急、慢性喉痺,扁桃體炎,聲帶水腫以及驚厥等症用之有效。一般輕症可用掐法,如病情較重可用三稜針點刺放血。

三十七、列缺

位置:①在手腕兩側凹陷處,非鍼灸取穴(可用拿法操作);②橈骨莖突上方,兩手虎口交叉,食指指端下取穴(可用掐法操作)。

操作:①以拇、食二指分別按於手腕兩側的列缺穴,相對夾持,一緊一鬆,反覆增減用力,稱拿列缺;②以拇指甲掐之,稱掐列缺。3~7次。

作用:發汗解表,清腦降逆。

主治:拿法治療風寒感冒、驚風、昏迷不醒等,掐法治療頭痛、頭脹、牙痛等。

三十八、膊陽池

位置:在乙窩風穴上三寸的凹陷中。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稱揉膊陽池;以拇指甲掐之,稱掐膊陽池。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降逆,清腦,止頭痛,通便。

主治:頭暈,頭痛,驚風,癲癇,大便祕結等。

三十九、洪池(曲澤)

位置:屈肘,在肘橫紋中點,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操作:可用拿法、搖法、揉法或擠捏法。拿或搖3~7次,擠捏每日1次。

作用:清心洩熱,調和氣血,通經活絡。

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嘔吐,腹瀉,關節痺痛。

四十、曲池

位置:屈肘時,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操作:可用拿法或掐法。3~7次。

作用:通瘀散結,活血脈,止痺痛。

主治:發熱,咽喉腫痛,上肢癱瘓,麻木,手指伸屈不利及手臂腫痛等。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秋季六件“吸陽”的事最好少做,堅持了,陽氣一天比一天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