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每天早晨都不願起床,整個上午都昏昏欲睡的“特困生”嗎?午飯過後,你是否都困得眼皮打架,不狠狠睡一覺下午根本沒法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被失眠困擾,有人卻總是覺得沒睡夠,恨不得睡到“天荒地老”。
……
事實上,嗜睡並非“懶惰”,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說不定是身體的臟器出現了一些調節不暢的問題,例如脾虛的人更容易飯後犯困,腎虛的人除了老想睡覺外,身體還會出現怕冷、舌苔發白和四肢乏力等症狀。對於這些尚未發生器質性病變的問題,打針吃藥恐怕難以解決問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飯後易犯困或因脾虛和痰溼不少人經常感到吃飯後頭昏想睡,民間說這是“飯氣攻心”,而西醫認為出現這種症狀是人吃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工作,腦部血液供應減少,而產生頭昏、想睡的現象。“如果是本來就腦供血不足的人,這種症狀會特別明顯。”
“對於飯後犯困,中醫通常認為是脾氣虛的緣故。”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水谷入胃,經胃初步消化之後,下輸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其後再由脾氣幫助,使精氣上歸於肺,由肺送到全身各部以滋養臟腑、器官。“
所以,當脾氣旺盛時,人的消化功能就好,精力充沛。若脾氣虛弱,運化水谷無力,食後谷氣不消,脾陽益困,清陽不升,神氣不爽。脾虛輕者出現飯後易困的症狀,但尚能控制不去睡覺;脾虛重者,飯後必須睡覺,不然難以繼續工作,甚至一吃飯就睏倦得無法控制。”
脾氣虛弱的人還會伴有食少便溏、少氣懶言等表現。中醫對付這類脾虛主要以健脾補氣升清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還有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情況也容易導致食後困頓,那就是痰溼中阻。這兩種情況雖然病變部位均在脾,但導致症狀發生的機理卻不相同。
痰溼中阻食後困頓,多因久處溼地,或暑月溼邪瀰漫,侵犯脾土;或痰溼素盛,溼邪困阻中焦,脾陽為痰溼困擾不能升清氣以養神,痰飲溼濁矇蔽,故食後困頓難支。”這類人多伴隨體型偏胖,胸脘痞悶,口黏苔膩,脈濡等痰溼中阻的表現。改善以健脾化溼祛痰為主。
“特困生”最好辨明體質調養身體中醫有嗜睡一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稱之為“好臥”、“嗜臥”、“善眠”、“安臥”、“多臥”。嗜睡是指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能醒,醒後復睡的症狀。但是嗜睡要和“神昏”相區別,神昏是指神志昏亂,不省人事。而嗜睡是指神志清醒,唯精神困頓不振,時時欲睡,呼之即醒。
嗜睡一症,有虛有實,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即辨證論治之,不能盲目亂補亂瀉。
1、心脾兩虛證
多由病後失調,思慮過度,或飲食不節,或失血,致心血虧耗,脾氣不足,心神失養,則神志恍惚,心怯喜眠。
可見:倦怠嗜睡,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納差洩瀉,舌淡嫩,脈細弱。乃純虛之證。治宜補益心脾。
食療:適宜以元肉、黃芪等補益氣血為主。按摩足三裡、百會、心俞、脾俞等。
2、腎虛嗜睡
包括:腎陽虛衰和腎精不足嗜睡。腎陽虛衰嗜睡,多由病久及腎,或由病邪直犯少陰,或失治、誤治,陽氣屢遭損傷,以致陽虛陰盛,昏沉嗜睡。
症見:畏寒蜷臥,腰冷身重浮腫,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長,舌胖淡苔白,脈沉細弱。腎精不足嗜睡,多由勞傷過度,或久病遷延不愈,高年體衰,致腎精虧損不足,髓海空虛,頭昏欲睡。症見:頭眩嗜睡,神疲怠惰,耳鳴耳聾,做事則體力不支。
治宜溫陽補腎或補腎填精。
3、溼困脾陽嗜睡
多由久處脾溼之地,或經常冒雨涉水而受溼,以致溼邪束表,陽氣不宣;或過食生冷肥甘,飲酒無度,以致脾胃受戕,溼從內生,或內溼素盛,溼困脾陽。溼為陰邪,其性重著黏滯,溼勝陽困,氣機阻滯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成嗜睡。
症見:頭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滿悶,大便稀薄,苔白膩,脈濡緩。此為本虛標實之證,既有脾虛不運,又有溼阻清陽不升的證候。
治宜溫中化溼,健脾醒神。注意飲食清淡,防止溼從中生。按摩足三裡、脾俞、豐隆、曲池、委中等穴以健脾祛溼。
4、淤血阻滯嗜睡
多因頭部外傷,血脈淤阻,或驚恐氣鬱,氣機逆亂,氣血失調,或痰濁入絡,阻塞血絡,致氣血執行不暢,陽氣痺阻而致嗜睡。
症見:頭昏痛,嗜睡,舌紫暗有淤斑,脈澀。
治宜活血通絡。可以按摩血海、膈俞、太沖等穴。
總之總的來說,不同型別的嗜睡中醫有不同的調養方式,所以有類似問題的人最好先找中醫辨明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