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很多人認為吃牛奶雞蛋很營養是一個“常識”;

還有另一個耳熟能詳的“常識”——喝粥養胃。

但是喝粥養胃只適合一部分人。

那什麼人就不適合喝粥?為什麼很多人喝了十多年粥也養不好自己的胃?

先來看看喝粥養胃的是什麼原理

《字裡藏醫》解釋“消化”兩個字,化是分解食物被人體吸收,消是食物從固態變成腸道需要的糊糊狀,乳糜態。參與消的器官主要是誰呢?口齒和胃。狼吞虎嚥進去的食物,通過胃酸和蠕動也能變成乳糜狀,我們總強調細嚼慢嚥,就是希望牙齒能多幫胃分擔一些消的任務,減輕胃的負擔。

同樣是種子,相比米飯,粥顯然更好消,換句話說,是鍋替我們的胃分擔了些工作,所以對於腸胃蠕動能力差的人,喝粥確實可以減輕負擔。

不過,一個正常人,消化乾糧這樣的“負擔”是不是屬於胃的正常職責呢?那麼當一個人的腸胃不能消化正常飲食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一味的遷就嗎?就像現代焦慮的人我們就勸他少點壓力,腰椎病的人我們就勸他少用腰,過敏的人我們就勸他別接觸過敏原?

這些最多算權宜之計,恢復基本的消化能力才是治癒的根本,一味的地遷就只是拖延問題。所以喝粥確實“養胃”,但是適合應急,比如大病初癒、手術後,或者是年歲大了,腸胃能力衰弱的人。

很多腸胃不好的人,靠喝粥養胃,十年下來,胃也沒有養好,反而更差,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說,所謂養胃,主要是減少腸胃負擔,如果是一些短暫的虛症或許有效,但對於痰溼、淤血、氣滯等實症來講,則必須藉助治療調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時候喝粥就如同腰椎病人帶護腰,膝關節病人拄柺杖一樣,它可以減緩病情發展,但無法扭轉病情。相比喝粥,更應該做兩件事:

第二,有些人過分迷信喝粥,減少了乾糧的攝入,在吃飽的同時攝入了過量的水,加重水溼。現在這個時代,痰溼溼氣重的人不在少數,溼氣會阻礙陽氣執行,包括腸胃的運轉,造成很多人腹脹、噁心、覺得腸胃停滯不動、反酸等等,然後開始頓頓以小米粥,用粥作為了自己的主食來源,在西醫看來這樣會沖淡胃酸,而在中醫看來,這樣也會導致水溼過重,很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如果長期四肢痠懶、身重頭昏、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的人,要考慮身體溼氣的問題,喝粥與否以及量上都需要斟酌。如果你發現你屬於這類人的話,那麼更有效的辦法是定期艾灸、刮痧,通過站樁讓水溼滲出體外,哪怕是多運動拉伸,讓身體微微出汗,再或者常點按中脘穴、陰陵泉等穴位,都比頓頓喝粥要強。

第三,喝粥的原因主要是好“消”,那什麼東西好“化”呢?當然是發酵過的食品了。以前化學課上學發酵原理,饅頭和優酪乳明明是微生物“吃剩下的”,為什麼比白麵和牛奶更好呢?因為微生物把不好吸收的澱粉和蛋白給分解成了好吸收的成分,省去我們人體自身去分泌各種消化酶。所以雖然總量少了,但吸收效率高了。

很多人小麥過敏,絕大多數的所謂食物過敏在中醫看來就是腸胃無力消化掉該食物而產生的排異反應。所以很多人腸胃差到消化不了小麥而過敏。這時候這種人吃麥片粥和麵片湯,無論熬得多爛,依然過敏,但是吃發麵類的饅頭和麵包卻沒事。這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消和化的區別。我們身邊常見的發酵類食物包括:饅頭、麵包、優酪乳、醪糟、納豆、各種發酵類的豆醬、麵醬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入到膳食結構裡。從主食的角度講,當然發麵類的東西要比單純的米飯、麵條、烙餅容易吸收一點,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證明的一樣。

多說一句,很多人在通過艾灸、中藥等中醫調理之後,消化能力恢復,所謂的食物過敏也漸漸消失了,所以要多從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永遠去躲避那各種過敏原。

總之,喝粥確實有好處,但不是萬能,更不該全民,不假思索的“喝粥養胃”和“不吃蛋不許上學”是一樣的。最後總結一下觀點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男生隱私部位難以啟齒的幾種“炎症”,看看應該如何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