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肝癌,目前仍然是死亡率較高的常見惡性腫瘤,而誘發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黃麴黴毒素、酒精、飲水汙染等。可以看出,這些因素與飲食密切相關。那麼,黃麴黴毒素是什麼東西?如何預防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黃麴黴毒素,簡稱AF,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產生的類毒素,有20多種衍生物,其中以B1型毒性最大。黃麴黴毒素,其實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動物如果攝入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後,在肝臟、腎、肌肉、血液等樣本中,都可以檢出微量的毒素。

黃麴黴毒素,通常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中,特別是大豆、稻穀、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食用油等食物中,經常會發現AF。能夠產生AF的真菌,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量存在,毒株多,產毒量也較大。研究發現,寄生麴黴的最佳生長條件是攝氏33到38度。因此,南方及溫溼地區,在春夏兩季更容易發生AF中毒。

黃麴黴毒素,是產毒菌株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天然汙染的食物中,黃麴黴毒素B1最常見,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強化學致癌物之一。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將AFB1劃定為1類致癌物,並認為,該物質在原發性肝細胞癌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黃麴黴毒素對人體有極強的毒性,會對肝臟造成明顯損傷,引起肝實質壞死、膽管上皮增生、肝脂肪浸潤、肝出血等病變。AF還能夠使人體或動物的免疫功能喪失,中毒時會出現嘔吐、厭食、發熱、黃疸、腹水等肝炎症狀,繼而誘導畸變、癌症的發生。

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在誘發肝癌的過程中,主要造成腫瘤抑制基因的密碼子突變。簡單說,就是導致腫瘤細胞失去控制,開始瘋長。此外,AF還會與乙型肝炎病毒產生協同作用,增加肝癌風險。

預防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主要措施是控制糧食、飼料、食品的黴爛、腐敗、變質,需要在儲藏到食用的各個環節,保持清潔衛生,減少微生物汙染,並且採取抑菌、滅菌、抑制酶的活性等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容易黴變的花生等食物,要注意通風;植物油存放,需置於密閉陰涼處。發現堅果外表長有黃綠色黴菌,或者種皮及果仁內呈暗褐色,種皮有皺褶,花生仁有破損等現象,提示可能受到黃麴黴毒素汙染,需要及時清除。同時,需要提醒平時節儉的老人,不要以為食物黴變後,用水衝一衝再晒一晒,就可以清除毒素,畢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寧可浪費,也要保證預防毒素汙染食品。此外,還應該注意,儘量減少食用小作坊自制的植物油,以免其中摻入黴變花生榨油,因缺少監督而中招。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青雲計劃#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能改善肝硬化的藥膳,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