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門智慧,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懂得養生的大智慧。
01.
人的生命底線:拒絕“不仁”
《黃帝內經》裡以“不仁”為一種病。比如一個人半身不遂,身體一些部分變得毫無知覺,這就是“不仁”。身體上感知異常,自然要警惕,而心靈上的“不仁”同樣會影響健康。
孔子認為“仁”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人能幸福、安然、健康體驗生活的能力。在物質條件已然豐富的當代,“仁”這種能力尤為重要,要加強心靈的修養。
02.
飲食養生:食飲由“禮”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論語·鄉黨篇》
其意是說,不因米精而多吃,不因肉細而多吃。食物腐臭,魚變質,肉腐敗,不吃。顏色不好,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沒到吃飯的時間,不吃。切肉的方法不對,不吃。沒有調味的醬,不吃。肉食雖多,但吃肉不超過主食。酒可以喝,但又不能喝醉。市場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不離姜,但又不多吃。
孔子對飲食之道有論述,核心是飲食要合“禮”。即對飲食要有節制,“禮”的核心是自律,是為所當為。飲食也一樣,食所當食,不吃“不正”之食。
夏季飲食注意“三要三不要”
01
要多喝開水。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會通過流汗來解暑降溫,身體失水較多。建議夏季成人每天飲水不少於1500毫升,以白開水或茶水為佳,還可以喝些綠豆湯、酸梅湯等消暑飲品。
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例如通過吃海帶、香蕉等食物來補充鉀元素;在500毫升飲用水裡加1克鹽來補充鈉元素。
02
要多吃蔬果。
夏季天氣炎熱,內火不容易排出,如果飲食上肥甘肉厚、辛辣,會加重內火,出現便祕、口舌生瘡等現象。建議適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多吃苦味食物和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如小油菜、芹菜、苦瓜、絲瓜等蔬菜,西瓜、桃子、荔枝等水果。
中醫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適量吃些生薑可以增進食慾,生髮陽氣,起到夏季保健的作用。
03
要注意祛溼。
中醫認為夏季主溼,人體易出現胖舌頭、溏便、丘疹、四肢乏力等情況。建議夏季適當選擇有祛溼功效的食物,如紅豆、薏米、生薑、冬瓜等。
由於炎熱的天氣易於細菌滋生,食物腐敗速度加快,一旦出現腸胃不適、腹瀉、嘔吐、發燒、眩暈等症狀,要及時就醫。在外就餐時,慎食冷盤、滷汁熟食等食品,食用前務必確認食品衛生。
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要注意控制飲食和選擇食物。老年人相對來說消化吸收功能、代謝功能較弱,夏季尤其不能暴飲暴食,要少食多餐、食物多樣,血糖高者還要注意含糖食物的攝入量。
04
不要貪食“重口味”。
啤酒、燒烤、小龍蝦……花樣百出的美食讓人們的口腹之慾得到滿足,但要注意口腹之慾招病害。
中醫建議夏季飲食宜清淡,因此,像燒烤、螺螄等美食,只可偶爾吃一頓解解饞,經常食用則會引發上火,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現象。此外,對於街邊燒烤或露天餐飲,注意食物安全。
05
不要貪“涼”。
雪糕等冷飲對胃腸道刺激較大,易導致胃腸道血管收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如果進食冷飲過頻或過量,還會削弱胃黏膜的保護屏障作用,引起急性胃炎、腸道功能紊亂等,導致厭食、消瘦,出現黃而暗的特徵性面孔,醫生形象地稱之為“冰棍臉”。
06
不要吃變質食物。
氣溫的升高和溼度的增加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條件,且高溫天氣會加快食物腐敗,使夏季成為食物中毒事件的高發季節。
此外,夏季蚊蠅、蟑螂滋生,它們從食物上經過、停留時也會傳播有害細菌和病毒,如果人們不慎食用了這些食物,容易患腸炎或胃炎,還會發生其他健康損害。
因此,夏天食用蔬菜、水果前一定要清洗乾淨,生食時更是如此;吃不完的食物要妥善儲存,再次食用時要仔細檢查是否變質腐敗。
03.
起居養生:勤而不過勞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
這段話說,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發憤學習會忘記吃飯,快樂起來會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
孔子認為愛學習、勤用腦是促使大腦保持活力的靈丹妙藥。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可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也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適度的緊張,這就能增強適應生活和抵抗侵害的能力。但是,如果過於緊張,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把弦繃得太緊,會造成腦力、體力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不利健康。
04.
情志養生:君子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少年時血氣沒有穩定,要戒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方剛,要戒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戒貪求財物。
05.
生命追求:仁者壽
孔子的人生觀並不將“長壽”作為追求,長壽健康只是人的生命價值實現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之一,即“仁者壽”。
孔子所謂的“仁者”,不僅僅是過去所理解的“道德標杆”,而更是一種人生覺醒的堅守狀態:困境中,能堅守自己的本分;富貴之時,能夠善待他人,講求禮義道德;面對誘惑,能夠從內在生命裡湧現出節制的力量;面對蠅營狗苟、充滿灰塵的生活時,能堅守靈魂的淨潔……
感受人生,又能選擇自己的堅守,以樂觀、善意的目光看向世界,以愛回報愛過我們的人、事、家、國,有這樣能力的人,身心健康而安寧,長壽也就成了自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