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我們經常聽說老年人因為下雨降溫,會出現劇烈的關節疼痛,他們都說這是風溼病。其實風溼病是風溼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的一大類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風溼熱、複發性風溼病、紅斑狼瘡、動脈炎、纖維肌痛、炎性腸病關節炎、風溼性心臟病等等。

據資料統計,中國大陸地區風溼病的發病率已經超過40%,風溼病的患者已經超過5億人以上。本期的《谷醫堂中醫大講堂》欄目,谷醫堂王娟醫師將從中醫角度對風溼病進行解讀,並告訴我們怎樣預防調理。

中醫根據風溼病的症狀表現,將它歸為痺症,即由風、寒、溼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中醫認為,痺症是因人體的正氣虛弱,衛氣不固,而從外界感受風寒溼熱之邪,導致關節、肌肉、筋骨出現痠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甚至畸形等的疾病。

溼熱在中醫裡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外界的溼熱,叫外感溼熱,還有一種叫內生溼熱,即風寒溼邪進入人體之後,長時間儲存在體內,又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導致內生溼熱。

中醫將痺症分為五類:行痺、痛痺、著痺、尪痺和熱痺。

行痺指的是以風邪為主的痺症,這種痺症除了有明顯的關節疼之外,主要表現就是疼痛部位遊走不定。王娟醫師為大家推薦了一個調理行痺的食療方,要用到生薑和紅糖,具體做法請聽音訊。

第二種叫痛痺,它以寒為主,非常疼痛,尤其天氣一涼、開空調時疼痛無比,但稍微暖和一點,它就會減輕疼痛。這種疼痛是固定不移的。王娟醫師想提醒大家,要少洗涼水,出大汗後不要對著空調或風扇吹,特別是坐月子期間要注意別受寒。我們常說的老寒腿,也是痛痺。

針對痛痺,王娟醫師也推薦了一個食療方,那就是紅糖、生薑加人蔘,止疼、驅寒,還暖胃,具體做法請聽音訊。

第三種叫著痺,以溼為主。著痺的特點在於周身發沉、發酸、發睏,感覺渾身沒勁,動作遲緩,主要表現在膝蓋以下,行動不便。還有一個特點叫麻木不仁。著痺主要在40歲以上的人身上出現。

形成著痺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在潮溼的地方呆久了;二是受了涼水;三是與氣血有關。針對著痺,王娟醫師推薦了一個食療方,包含薏米、百合、芡實三味食材,可以健脾利溼、除痺。具體做法請聽音訊。王娟醫師建議大家補補鈣,還提醒中老年朋友不要老待在潮溼的地方。

尪痺就是虛痺,就是肝腎虛,是一種常見的老年型的痺病。50歲以上的中老年朋友尤其要注意。表現為沉、酸、乏、沒力氣,腎虛的症狀。容易出現關節炎,在天氣一變或勞累後,表現特別明顯。針對尪痺的調理,王娟醫師為大家推薦了一個食療方,具體做法請聽音訊。

最後一種熱痺,是在受了風寒溼邪的同時,又被熱邪侵襲,造成了突然間某關節部位紅腫疼痛,這種疼痛極其痛苦,很多30歲以上的人已經有了,也就是痛風。針對熱痺的調理,王娟醫師也推薦了一個食療方,具體做法請聽音訊。

對於所有痺症型別,王娟醫師推薦了一個通用的泡酒食療方,將米酒、黑豆、威靈仙三種食材組合在一起,對各種風溼病、類風溼、關節炎都有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請仔細聽音訊。

同時,要跟隨季節變化,逐漸增減衣物,讓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才不會突然遭受到外邪的侵襲。

在飲食上,要注意五個方面:一是飲食要節制,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要適宜;二是飲食要清淡;三是不要偏食,雞鴨魚肉、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都要吃一點;四是要正確對待食補與藥補,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合理調補,比如體內有溼熱或舌苔黏膩的人,不宜多吃牛奶、豆漿、巧克力等;脾胃不和或溼熱內蘊的人不宜吃人蔘、白木耳、阿膠等;五是一定要注意飲食禁忌,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時,關節紅腫灼熱的時候,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久病脾胃虛寒的,要少吃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

生活上還要注意兩點:一個是情志調養,一個是運動鍛鍊。家人或朋友在生活上要多多開導患者,減輕他的心理壓力,爭取他的積極配合,以達到預期療效。另外,要適當地進行運動鍛鍊,通過活動關節,避免出現僵直攣縮、肌肉萎縮,以恢復關節功能,還能促進機體血液迴圈,改善區域性狀態,振奮精神,増強體質,促進早日康復。

運動的方式也可多種多樣,比如做做體操、走走路、打打太極拳、跳跳舞、爬爬山等等都可以,但是走路鍛鍊是最好的方式。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早上起床我們會做什麼呢,應該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