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五臟中的心、肺、肝、腎,在解剖學上與西醫學是一致的,唯獨“脾”是另外,一直爭論不休,主要有“脾說”和“胰說”兩種觀點。本文從《中醫基礎理論》來談五臟之——“脾 ”。
五臟之脾,以健為運
脾位於腹中,在膈之下,與胃相鄰。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人出生後,生命過程的維持及其所需精、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產生,均依賴脾(胃)運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稱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指脾氣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其吸收、傳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
脾主運化是整個食物代謝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後天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生理機能。穀食的消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水飲的消化吸收在胃、小腸和大腸中進行,但都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才能完成。
1. 運化穀食
穀食入胃,經胃腐熟(初步消化)後,變為食糜,下傳於小腸以作進一步消化。小腸中的食糜,在脾氣作用下經進一步消化後,分為清濁兩部分。其精微部分(清),在脾氣作用下由小腸吸收,再經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全身,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筋肉皮毛。
脾氣的運化機能強健,稱為“脾氣健運”,則能為化生精、氣、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就能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發揮正常的生理機能。
脾氣的運化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則可影響穀食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乃至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現象。
2. 運化水飲
脾氣健運,津液化生充足,輸布正常,臟腑形體官竅得養。脾失健運,或為津液生成不足而見津虧之證,或為津液輸布障礙而見水溼、痰飲(水溼內停鬱久化熱成痰)等產物,甚至導致水腫。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脾主溼”,脾虛則生溼,溼盛則傷脾,若人素體溼盛,偏食膏脂甘厚之味或善飲酒麴,使溼鬱中宮,礙及脾之運化,久而釀聚痰液,形成痰溼互阻,故有“脾為生痰”之說。一旦脾胃升降失常,便會導致氣機逆亂,“溼”、“腫”、“滿”的成因,大多不外乎脾失健運所致。
一般採用健脾化痰、健脾燥溼和健脾利水之法。
相關食物
01薏苡仁——健脾,清熱,利溼,可以和紅豆一起熬粥,也可以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沖泡來飲用。
02綠豆——清熱解毒,利尿
03赤小豆——利水除溼
04橘皮——理氣,調中,燥溼,化痰
05玉米——健脾開胃,利水通淋。玉米煎湯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鬚同煮。
06冬瓜——利水、利溼、解暑。冬瓜偏涼性,女性生理期儘量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