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絞腸痧”屬現代醫學急腹症範疇,清代醫家王孟英於《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以生嚼芋頭治療,在民間廣為應用,且往往效如桴鼓。看文中應用的關鍵,第一:診斷是食物中毒類的腸絞痛,非膽囊炎、闌尾炎、胃潰瘍穿孔之類;第二,芋頭是天南星科植物,生芋頭皮下粘液和半夏、南星一樣,口嘗會有麻感,口嘗不麻才可以吃。(編輯/千誠、王超)
“絞腸痧”(急性腹痛),看王孟英巧用芋頭來急救
作者/滕春鳳
《隨息居飲食譜》是清代醫家王士雄(字孟英)所撰,是一部著名的中醫食療養生學專著,介紹食養食材331種,作者生平經歷了多次溫熱、霍亂等疫病流行,同時著有《溫熱經緯》、《霍亂論》、《王氏醫案》、《潛齋醫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等,臨床經驗豐富,認為食養簡平、味宜、易服,亦食亦藥,可代藥用。
芋頭,據《中藥大辭典》記載,亦稱芋艿、毛芋等;其性平,味甘、辛;入腸、胃;具有補氣益腎、健脾和胃、破血散結的功效,針對脾胃陰虛致食少羸瘦、口渴便祕、久痢便血,以及氣血鬱結致腹中癖塊、瘰癧、腫毒等宜食。《隨息居飲食譜》稱為“芋”,並記載:芋,煮熟則甘滑利胎,可補虛滌垢,葷素皆可,亦可充糧,消渴者宜餐食,脹滿者勿食。並首次提出“生嚼治絞腸痧……並奏奇功”,亦強調該法治療絞腸痧之奇效。
筆者自兒時常聞父母訴及,每逢遇人腹中疼痛如絞,凡人口嘗芋頭無麻感,生嚼小塊,片刻即能緩解,其效如桴鼓令人驚歎。自行醫後結合近年來臨床運用“生嚼芋頭”法治療“絞腸痧”類急腹症30餘例,均於口嘗無麻感後嚼食立效,特列舉其中驗案三則。
案1,吳某,女,42歲,農民,2017年8月8日初診,時為陰雨。主訴:腹痛1天,加重2小時,伴吐瀉各3次。現病史:患者自訴1天前食較涼剩飯後,漸感臍腹部脹滿,隨即痛劇如腸絞,2小時前加重,腹痛劇烈不可觸,臥地翻滾呻吟,每於吐瀉後稍緩,隨即加重,遂致電問詢如何處之。因考慮患者為農戶,芋頭方便獲及,於是告知,挖地取新鮮小芋頭個,去皮洗淨,以舌尖小嚐是否有麻感。患者反饋此時芋頭如生紅薯,遂囑生嚼小塊,頃刻邊訴腹痛緩解大半,半小時後完全緩解,已能正常行走活動,則囑其飲食糜粥善後,1周隨訪,之後無復發與不適。
案2,趙某,男,60歲,退休工人,2019年4月20日初診,時為陰天。主訴:腹痛伴腹瀉2日。現病史:患者3日前於四川旅遊回家途中即感不適,腹中隱隱作痛,間斷性加重,每腸鳴如雷時必腹痛脹滿喘促,腹絞如擰繩,懼不敢觸,隨即腹瀉,瀉後輕許,旋即又發,日瀉十餘次。次日患者自服顛茄磺苄啶片、土黴素與自行隔姜灸臍後仍無明顯緩解。遂告知餘準備來診,問詢後,正巧家中有新買芋頭,囑其嘗後無麻感,嚼食小塊,食頃,即訴腹部已舒,痛勢不顯,告知近幾日多以糜粥養胃,若再有腹痛發作稍食芋小口即可。1周後隨訪,患者欣然,未在復發,恢復良好。
案3,楊某,10歲,男,2020年4月16日初診,時為陰天。主訴:腹痛3日,加重,伴腹瀉1日。現病史:患者繫留守兒童,形瘦,面色萎黃少華,平素脾胃較弱,食納不多,近幾日常感腹中隱隱作痛,自訴加重當日晨起食稀粥過涼,則腹痛漸劇,以右下腹明顯,腹脹如鼓,痛脹入廁,瀉青色稀糊便,瀉後痛勢稍漸,旋即又重,瀉至十次,腹部深凹,手足厥冷。患兒父母外地務工,與奶奶共居,自小知事,其奶平日在當地做臨工,患兒憐惜奶奶甚為辛苦,恐告知其會誤工扣薪。待其奶奶歸家知曉後致電,餘告知,速取自家地裡小芋頭一枚,去皮洗淨,患兒口嘗無麻感,嚼食小塊後,頓覺腹部凹陷起,痛勢明顯減輕。1小時後,訴惟有脣乾口燥,思冷飲且飲而不解,腹中微有隱痛,囑備糖醋米湯徐徐溫服,以酸甘生津益胃緩急。次日問詢患兒已愈,1周後隨訪,未再復發。
清代沈金鰲所著《雜病源流犀燭·痧脹源流》記載:“絞腸痧,心腹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繩轉,或如筋吊,或如錐刺,或如刀刮,痛極難忍。輕者亦微微絞痛,脹悶非常。”並認為絞腸痧為風、溼、火三氣相搏之病,即厥陰風木、太陰溼土、少陽相火,三氣雜揉、清濁不分、升降不利,遂致胸腹脹極、嘔吐、腹痛,甚至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痧毒攻腹則盤腸吊痛。與現代醫學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急腹症”頗為相似,中醫學認為與染穢濁疫癘時邪有關。
陶弘景謂芋頭“生則有毒,性滑”,而“腸絞痧”時運用生嚼芋頭以口嘗無麻感為指徵,可能與“痧毒”狀態下腸麻痺有關;同時,生嚼芋頭以其滑利之性,開鬱攻毒,時邪乃去。
本文作者/滕春鳳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