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膽固醇是個“壞東西”,它作惡多端,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這種觀點其實不盡然,膽固醇並非一無是處,它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還是合成激素的重要原料,膽汁中膽汁酸的形成也需要膽固醇的參與,一個人的膽固醇能夠維持在適當的水平,是身體功能良好的表現。膽固醇主要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佔血液中膽固醇的60%,被稱為“壞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被稱為“好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通過血管內皮進入血管壁內,形成泡沫細胞,然後不斷的增多、融合,最終構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脂質核心,一旦斑塊形成,血管壁變硬、變厚,管徑縮小,引起狹窄,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一旦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可導致血管堵塞,誘發心肌梗死或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目前的研究認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菸、酗酒等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長期超標是決定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數值越高,冠心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就越高,因此,一旦發現膽固醇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應提早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如調整飲食、積極運動、控制體重、戒菸限酒等,必要時啟動藥物治療,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沒有症狀,就不進行干預,臨床上四、五十歲就發生心梗或腦梗的案例可不在少數,必須引起重視。
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無論採用何種措施或藥物,只要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就能穩定、縮小,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而顯著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致殘率和死亡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低的幅度越大,心血管獲益越多,建議超標患者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至3.4mmol/L以下,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維持在2.6mmol/L以下,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維持在1.8mmol/L以下,目前臨床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最有效的藥物是他汀類降脂藥,如阿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堅持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長期達標,才能保證心腦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