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導讀:6日小暑,16日入伏,為何今年中伏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

氣溫是一天比一天悶熱了,原因是酷暑已經來臨了,在7月6日就要迎來一個難熬的節氣——小暑了。暑就是熱的意思,而小暑也就是小熱,意味著炎熱即將到來,但是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老話說“節到小暑入伏天”,小暑節氣到了,緊隨其後就要開始入伏了,而2020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6日拉開序幕的。那為何今年的中伏有20天,“三伏”是如何推算的呢?看完心裡有底了!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其中“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但是每年入伏的時間不一樣,並且有些年份三伏天總共是30天,有些年份卻有40天。時間一般都是在小暑和處暑期間,這段時間的氣溫是一年中最高的,並且潮溼又悶熱。在今年是7月16日才入伏,並且中伏是20天。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何時入伏,也就是推算入伏的標準,很多人應該都有聽說過“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句老諺語了,但是卻不能理解的是啥是“庚日”。要理解這個,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人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了。

在古代的時候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合來記錄時間的,其中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十二“地支”則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將天干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即甲子、乙丑、賓寅……癸亥等,剛好就是60為一個迴圈。其中出現“甲”字的日子就是“甲日”,出現“庚”字的就是庚日,每個庚日都是10天一迴圈的。因為一年是365天(閏年366天),他們不是60的倍數,所以才導致庚日都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每年入伏的時間也不同。

關於三伏天,又可以細分為初伏(頭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其中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而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立秋節氣以後出現的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庚日每十天一迴圈,其中頭伏和末伏就都是10天了。但是當夏至和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那中伏就剛好是10天。而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那中伏就延長為20天了。因此庚日出現的 早晚將會直接影響到中伏的長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年份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伏天是40天。

小暑後吃什麼好?

入伏後,隨著空氣溼度增大,頭頂炎炎烈日,而且還會時常有雷暴天氣,天氣又熱又潮溼,“桑拿模式”也開啟了。老話來說就是“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需要注意防暑降溫。在民間關於三伏也有不同的美食,比如北方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南方普遍是吃鴨子、雞肉和羊肉。

因為在夏季的時候氣溫悶熱,很多人容易出現身體乏力、精神不振,而這個就是所謂的“苦夏”,要改變這些症狀就要及時進補,建議多吃一些肉類或者蛋類。比如夏季很多人就愛吃涼拌菜,而皮蛋就是首選。原因是涼拌皮蛋風味獨特,還能提升食慾,關鍵是還有清熱消炎、解暑止渴、靜心養神的功效,被稱之為消暑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皮蛋,筆者推薦大家購買襄陽玉保溏心松花皮蛋,全部都是散養鴨子所下的蛋,個頭都在65克以上,關鍵是價格還便宜。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常見5種火:心火、肝火、胃火,腎火,怎麼一招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