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日咳三焦火,夜咳肺間寒。”大多數的咳嗽可以這樣的大致分類,然後確立之法。但是還有一類人,每到晚上十一點前後到凌晨五點左右之間咳嗽,無痰或者少痰,往往還伴隨有咽乾、咽癢等症狀,其咳嗽往往是一陣一陣的咳嗽;等到天亮了所有症狀消失,和正常人別無二致。到了晚上再次發作,服用各種止咳藥無效,嚴重影響休息和工作。為什麼會這樣呢?
咳嗽的時間為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五點,分別為子時、丑時、寅時,根據《傷寒雜病論》“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的理論,這個時間段為厥陰病欲解時的範圍,所謂“欲解時”,指的是這個時間段厥陰經氣旺盛,是厥陰病轉折的一個契機。在中醫理論中,厥陰對應的六氣為風、五行為木、臟腑為肝和心包;所以相對於其他時間段來說,這個時間段肝的風木之氣和心包的相火相對旺盛,風火犯肺則容易出現咳嗽,往往伴隨有咽乾、咽癢的症狀,咽癢是風盛的特點。我們都知道,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有一個保持內部平衡的機制,所以對於正常人來說,這個時間段即使風火偏盛也會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不會產生咳嗽等病症,當我們人體臟腑功能失調,不能調控平衡了,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那麼對於這樣的頑固咳嗽是怎麼回事呢?
《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當我們的肝血不足的時候,就會出現木枯生火、血虛生風的情況,然後風火相煽,風助火勢,火助風威,原本肺金能夠制衡肝木,這個時候肝木處於一種亢奮狀態,就無法制衡肝木,反而被肝木所傷,從而出現咳嗽。長時間夜咳,影響休息,又會加重肝血虛的情況,從而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曾經遇到這樣一個患者,夜間咳嗽半年餘,服用過很多中西藥,或是消炎、或是清肺、或是潤肺都沒有明顯效果。來診的時候有些抗拒服藥,然後我思考之後,以滋水涵木法為原則,鍼灸治療,沒有轉選擇止咳的穴位,僅僅選用了兩個腎經、一個肝經的穴位,連續針刺三次後,所有症狀消失了。從而也印證了頑固的夜間乾咳,與肝有有關。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除了即時找醫生治療,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簡便的方法進行自我調養:
(1)穴位按揉:可以選擇腎經的太溪穴按揉,可以起到滋水涵木的作用,同時可以選取足三裡、三陰交,健脾益氣養血,肝血充足可以熄風,肺氣充足可以增強對風火的制衡能力;還可以選擇肝經的太沖穴,可以起到一定的疏風作用。
(2)烏梅養肝茶:烏梅肉10g,當歸3g,開水泡服。烏梅疏肝養肝,當歸養肝,主“咳逆上氣”,對於輕症能夠取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