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十二針王樂亭(1896—1984),男,河北省香河縣人,現代鍼灸學家。自幼喜愛鍼灸,從師鍼灸名醫陳肅卿先生,1929年懸壺應診,從事鍼灸臨床50餘年,曾任北京中醫醫院鍼灸科主任,教授。
組方:合谷、內關、曲池、三陰交、足三裡、陽陵泉。其中合谷、曲池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同名經手陽明經穴位;三陰交、足三裡分屬於足太陰脾胃經、足陽明胃經的表裡兩經穴。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氣和血。
臨床應用:中風、高血壓、偏癱、痺證等。
十全大補方王樂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補湯擬定鍼灸“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裡、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此方為手足十二針加中脘、太沖、章門、關元而組成。章門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胃的募穴,關元屬任脈,小腸的募穴,諸穴共濟補氣血、健脾胃、養心氣、滋肝腎、通經絡,尤以榮養脾胃為要。
臨床應用:十全大補方偏於調補,主要用於虛損諸證,包括神經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後期等。
老十針王老效仿李東垣《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擬定老十針的鍼灸處方。
組方:中脘、足三裡、上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其中中脘、足三裡為主穴,其餘為配穴。中脘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取之可助消化水谷、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中州;足三裡為胃之下合穴,用補法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之功,用瀉法有降逆化濁、通調腸腑之效;上脘、中脘與下脘統稱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調理胃腑受納、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氣海(丹田),為元氣生髮之所在,取之可溫固下元、調理下焦氣機;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腸胃、行氣機、分水谷、消積滯;內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可寬胸理氣、守神和胃、理三焦氣機、助升清降濁。諸穴相配,共奏調中健脾、升清降濁、調理胃腸、理氣和血之效。
臨床應用:“老十針”應用於神經衰弱、慢性病的恢復階段,可改善體質,協同發揮鎮靜安神之效。對於氣血不足導致的婦科疾患,如更年期綜合徵、痛經,王教授亦多取此方,通過治理陽明調整衝任。脫髮、頭痛、面癱、頸性眩暈等,凡伴有體質虛弱,脾胃不足者,以“老十針”加減化裁進行治療均可取得較好療效。
十二透穴組方:肩髃透極泉,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透陰陵,絕骨透三陰交,崑崙透太溪,太沖透湧泉。
肩髃透極泉:前者為大腸經、小腸經及陽蹺脈三經會穴,極泉為心經之穴,透之可使三陽之脈與心經相通,心陽鼓動諸經行氣活血,且肩髃還可理氣化痰,善治痰蒙清竅、橫竄經絡的中風病。
腋縫透胛縫:二者均為經外奇穴,刺後可疏筋利節,活血通絡,促進上肢功能恢復。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經絡所屬,與肩髃、極泉一樣,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腸經合穴,少海為心經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陰陽經脈所匯合的經氣相互貫通,經氣通則血流暢,皮毛、筋骨、經脈得以濡養,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外關透內關:三焦經絡穴外關,別走手厥陰心包絡;心包經絡穴內關,亦別走三焦經,心包與三焦相表裡,二穴為表裡經的聯絡點,況二者又都是八脈交會穴,外關通陽維脈,內關通陰維脈,透後既可加強表裡二經的聯絡,又能疏通陰陽維脈的經氣。偏癱多由肝風內動,外關可鎮驚息風;內關可寧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風平息、內風自滅。
陽池透大陵:前者為三焦經原穴,是調理三焦氣機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陰除煩,清熱利溼之功;大陵為手厥陰原穴,功同內關,但偏於安神定志、疏通心絡,二者在治療許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勞宮:合谷穴治療相當廣泛,其配太沖叫四關穴,《席弘賦》雲:“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它有開竅醒神之功,勞宮善清熱散邪,二穴相透,可驅邪氣以外出,升清竅以通暢。
環跳透風市:環跳為膽經和膀胱經會穴,為治療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楊氏醫案》記載:“辛酉夏中貴患癱瘓、不能動履,久治未愈,予視曰:此疾一針可愈。遂針環跳穴,果即能履。”可見此穴治療偏癱之功效。
陽關透曲泉: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二穴均“主筋攣,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陽陵泉透陰陵泉: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又為筋之會穴,可疏肝膽,清溼熱、疏筋利節,經病統治之;陰陵泉是脾經合穴,主治脾腎二經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強筋健步,二可溫陽健脾,三可調補肝腎。
絕骨透三陰交:足三陽經之大絡穴絕骨,又系髓會穴,刺之可補腦益髓,強筋壯骨;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交會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陰陽之氣交通,可起到調和營衛,滋陰補陽的效果。
崑崙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經絡,後者可調治三焦,滋陰補腎。
太沖透湧泉:肝經原穴太沖透腎經井穴湧泉,乃取其肝腎同源之意。肝火為中風之因,腎虧為中風之本,瀉肝火、補腎源,則標本兼治之也。
——《北京中醫藥》
-
1 #
-
2 #
只可惜沒有,銀針了!
我買的紙張書,我在臨床上學習了五六年了。喜歡王老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