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徵是以大量蛋白尿、嚴重水腫、低蛋白血癥和高脂血症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疾病。它包括原發性腎病、類腎病型慢性腎炎及各種繼發性腎臟病。
上述講的腎病綜合徵是現代醫學的術語, 在此,我們僅用中醫的角度來審視治理腎病中的腎水腫。
傳統中醫,是沒有腎病綜合徵的,但是根據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特徵,我們可將其歸屬於“水腫”、“虛勞”的範疇。
《靈樞·水脹》篇所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與現代我們說的腎水腫頗為相似。
《諸病源候論》雲:“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肌膚而令身體腫滿。”這些資料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機。“溫補學派”創始人、有“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之稱的明代醫學大家張景嶽提出腎病當以“溫脾強腎”的原則來治療本病,對後世中醫治療本病影響深遠;以上這些資料中的論述對中國現代臨床以及世界醫學診治腎病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前,中西醫聯合用藥仍處在探索性階段。傳統中藥材雷公藤,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舒筋活血等功效,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腎炎、紅斑狼瘡、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有報道稱,雷公藤具有激素樣的作用,但卻無激素的副作用,其有效成分製劑可以代替激素,且對降低尿蛋白有較好的效果,這對中醫藥治療腎病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日本應用柴苓湯合併類固醇治療小兒腎病綜合徵,降低了複發率,對類固醇有增效作用,在此亦表明中醫藥在治療腎水腫這方面的獨特優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腎水腫在中醫裡分為哪幾個型別,又是如何辨證論治的。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可將腎水腫分為 6種類型】,具體如下:
(1).表現為虛象的,常見有:氣虛型、陽虛型、陰虛型;
(2).表現為實象的,常見有:風水型、溼熱型、淤阻型。
以上這幾種型別在治療過程中都是可以相互轉化或兼見的,因篇幅所限,在此僅闡述一種型別,即陰虛型腎水腫病。
【陰虛型腎水腫病案例】:
鄒某,63歲,症見下肢浮腫紅腫,按壓時疼痛有指印,回彈慢;視物模糊,口乾舌燥,吃飯時自汗不止,易怒,尿色渾濁,有氣泡,晨起五更瀉洩,看診時,嘴脣乾燥起皮,舌體比正常舌體瘦小,舌質呈絳紅色,脈細弦數。曾服用半年利尿通腎藥,效果甚微,有近40餘年的煙癮、酒癮,且逢飲必醉,至今尚是如此。
綜上分析:鄒某因反覆利尿導致陰傷,水不涵木,則陰虛陽亢,加之常年飲酒,逢飲必醉,久之則傷了肝、腎、脾、胃,又因脾氣暴躁,經常因為小事就雷霆震怒,怒則傷肝,肝火旺盛,火急則攻心,長年累月下來,五臟皆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加之鄒某年事已高,本身臟腑器官就已經開始隨著年齡的變化而逐漸衰弱了,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身體出問題也是在意料之中。
中醫認為:“久病多瘀”,“血不利則為水”,結合上述種種,辯證為陰虛型腎水腫兼偏瘀阻型,治則當養陰益腎、利水行氣、健脾通肺、養肝潤目。
取方:
(1).生地、沙蔘、麥冬、豬苓、沙蔘、阿膠、滑石、丹蔘、薏苡仁、天麻用以育陰利水;
(2).加黨蔘、黃芪、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半夏、陳皮、廣木香來健運脾胃;
(3).再用丹蔘、澤蘭、益母草、桃仁來養血化瘀;
(4).最後用防風、漢防己、冬瓜皮、大棗、芡實來益氣祛風,通肺健脾;
(5).靈芝、紅棗、五味子,養肝護目。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多少會心存困惑,只是腎有病,為何卻要用那麼多味藥來調理其他臟器呢?我想說,這就要從中醫的整體思想與辨證論治體系來闡述了。中醫是把人看做一個整體,某一處有了病痛異常,就會引起其它臟腑器官與反射區的病症變化,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意味,如:“肝腎同源,肝為心之母,心為肝之子,心又為脾之母,脾又為肺之母,肺又為腎之母,腎為肺之子,又為肝之母,肝又為心之母”,五臟關係便是如此周而復始,相互牽連,相互影響的,故而治理某一臟腑或者周身的某一主病的同時,也要兼顧調理周身其他臟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