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減脂初期的原則都是少吃多動,至於動大家選擇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少吃不少朋友卻有驚人的相似,那就是選擇少吃甚至是不吃主食(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那麼如果減脂就一定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麼?減脂期就一定要高蛋白?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減脂期如何合理搭配飲食。
通過閱讀本文你會了解到以下內容:
碳水化合物對人體非常重要蛋白質吃的越多越好?控制血糖與肥胖的關係減脂期如何合理搭配飲食碳水化合物對人體非常重要
碳水化合物是由C、H、O原子組成,且H:O =2:1(和H20比值相同)的一種化合物,人們習慣性的稱呼碳水化合物是糖,或是糖類。我們生活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各種主食、水果、根莖類蔬菜、甜品等。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獲得能量主要的來源,尤其是大腦。碳水化合物被分解為葡萄糖後會以肝糖原、肌糖原、脂肪三種形式儲存起來,在身體需要能量時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是構成組織和重要的生命物質,所有生物細胞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大部分生理功能都需要碳水化合物的參與。
碳水化合物還能夠防止蛋白質分解,阻止肌肉流失。為了保持血糖的穩定,人體會通過糖異生利用蛋白質產生葡萄糖。
碳水化合物還能夠促進脂肪的分解。脂肪的氧化分解需要草醯乙酸,當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時,草醯乙酸的供應也會減少,進而脂肪的分解就受到了阻礙。
蛋白質吃的越多越好?現在很多減脂的朋友已經知道了蛋白質的重要性,並每天攝入大量蛋白質。蛋白質的確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物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一部分人誇大甚至覺得蛋白質的攝入是增肌、減脂最重要的指標。增肌、減脂的關鍵就在於蛋白質,而忽略了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
蛋白質是構成組織器官的重要成分,也是修復細胞組織的重要材料。我們更應該讓蛋白質發揮其更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成為一種供能的物質(當人體內糖原儲備不足、血糖降低時,蛋白質會被分解供能)。研究發現,每公斤體重攝入1.5g蛋白質的利用效率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額外的蛋白質攝入會被分解供能或是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並且建議將蛋白質攝入平均分配到每一餐中。
對於普通人群長期蛋白質攝入過多(大於2g/kg體重),有可能容易對肝臟、腎臟產生影響。氨基酸在脫氨基反應後的氨具有一定的毒性。可以檢查一下自己在每天的飲食後有沒有出現腹瀉、脹氣、或者是臭屁等現象,如果出現了可能就是你的蛋白質攝入過多了。
控制血糖與肥胖的關係
我們的身體會一直控制血液中的血糖儘量維持在一個正常的區間,這就需要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簡單的說胰島素負責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負責升高血糖。當我們攝入碳水化合物後血糖升高,胰島素出來幹活,指揮血糖進入到身體的各個細胞中(肝糖元、肌糖原等),額外的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長期高糖飲食會導致身體大量分泌胰島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最後出現胰島素抵抗,大部分體型肥胖的人都會伴有胰島素抵抗。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控制我們的血糖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不出現過高的波峰和波谷,給胰島素一個休息的時間。
減脂期如何合理搭配飲食首先每日的能量攝入要小於能量消耗,並且熱量缺口300~500千卡為宜。
根據你的運動量攝入每公斤體重×1.2~1.5g蛋白質為宜,如果你的運動量非常大也不建議你攝入超過2g/kg體重的蛋白質。例如70kg的成年男性建議每天攝入70×1.5=105g蛋白質。並且儘量平均分配到每一餐中,避免出現一餐攝入過多蛋白質。選擇雞蛋、牛肉、雞肉、魚肉、牛奶等作為蛋白質的來源。如果平時蛋白質攝入不足可以通過蛋白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
脂肪的攝入建議為在控制好膳食脂肪的總量的前提下,多去選擇不同種類不飽和脂肪酸,總而言之就是吃看不見的脂肪(食用油),少吃看得見的脂肪(肥肉中的脂肪)。
碳水化合物為每日能量攝入的50~60%,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建議每日攝入谷薯類250~400g,我們儘量選擇升糖指數(GI)低的食物,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動。各種粗糧、根莖類蔬菜就是很好的選擇,當然粗糧並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只有在控制好總量的前提下選擇食材的種類才是更加有效的。
碳水化合物攝入過低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就會出現疲勞、煩躁、注意力下降等現象,所以合理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非常重要。如果你想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也可以逐漸降低碳水,根據自身的感受來決定適合自己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如果你已經感覺到煩躁,那麼就請你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沒有一種食譜適合所有人,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供能最直接、高效的能源物質碳水化合物能夠防止我們的肌肉分解,促進脂肪的燃燒蛋白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物質我們應當利用蛋白質去修復組織細胞而不是提供能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入1.5g/kg體重並平均分配到每一餐中控制好血糖能夠減少脂肪的堆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頁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去調整,但不能太低甚至是斷碳只有將堅持變成喜愛,才能做到真正的持之以恆。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專注健身營養知識,希望本文能對您有所幫助,感謝大家的支援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