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高血壓病屬於中醫“頭痛”、“眩暈”、“肝風”等範圍。

一般認為,高血壓病的發生與情志所傷,惱怒憂思使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耗損肝陰,陰不斂陽,致使肝陽上亢,化風化火有關;

或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損傷脾胃,致使溼濁內生,鬱而化熱,灼津生痰,阻遏經脈,上擾清竅;或年老體邁,腎氣虛衰,肝腎陰陽失衡,化火動風。

高血壓病的病理因素,以風、火、痰、瘀為主,臟腑主要在肝腎兩髒,病位在肝,根源在腎。

對於高血壓病的治療,近代研究集中於補腎法、平肝潛陽法、鎮肝熄風法、益氣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療效並不令人滿意。

究其原因,主要與對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認識不足有關。

我們在臨床上觀察到本病在發病及病程發展、轉歸等過程中,與絡病學說密切相關,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絡脈瘀阻,尤其老年人常有併發症或合併症,應採用活血通絡等法治療高血壓病。

我認為, “絡病學說”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環節。

一、絡病學說的源流

早在《內經》就提出“絡脈”一說。《靈樞·脈度》指出:“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靈樞·經脈》亦云:“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素問·繆刺論》等篇亦詳述了各種針刺絡脈方法。

仲景在《金匱要略》“痺證”一篇中將其應用於內科臨床。

清代葉天士在繼承和發揮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又有髒絡、浮絡、陰絡、陽絡之分,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絡病”這一概念。

其觀點是“久病入絡”、“久痛入絡”,對後世影響頗深。

並在《臨證指南醫案》各篇中詳細闡述了絡病的病因病機以及辨治方法,標誌著絡病理論的正式形成。

隨著近年來廣泛開展中醫藥對一些慢性病以及疑難病的研究,“絡病學說”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對其認識亦在不斷深入。

現階段,絡病在多種疾病發生髮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規律正被人們所認識,但有關其與高血壓病之間是否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尚待研究。

可從絡脈的生理病理出發,探求此學說與高血壓病發病機制的相關性,從而為高血壓病的防治尋求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二、絡脈的生理特點

絡脈是經絡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由經脈支橫別出的分支,每一絡脈系統包括大絡、系絡、纏絡、孫絡、浮絡等。

絡脈的分佈是以經脈為紀,支橫別出,從大到小,呈樹狀、網狀,廣泛分佈於臟腑組織之間,形成一個布貫全身的網路系統,彌補了經脈線性分佈的不足。

王啟才對絡脈與經脈進行了詳辨,提出絡淺經深,絡橫經直,絡細經粗,絡多經少之論,對絡脈的分佈特點進行了總結。

絡脈具有滲灌氣血,互滲津血,貫通營衛,保證經氣環流等功能。

絡脈是臟腑內外整體性協調聯絡的重要結構,是氣血津液輸布的橋樑和樞紐,只有絡脈的功能正常,才能陰平陽祕,氣血平和,臟腑功能正常,機體處在一個動態的自穩調節系統之中。

絡脈維繫這種生理功能的條件是絡道暢通,絡氣無阻以及絡中的氣血充實。

另外,絡脈由於其獨特的分佈特點,又可抵禦外邪,反映疾病的傳變。

絡脈具有雙向性和滿溢灌注的特點,能使經脈中的氣血流溢於絡脈,又通過絡脈散佈於臟腑肌腠之中,還可通過散佈於臟腑肌腠的氣血滲入絡脈而灌注於經脈。

絡脈與現代醫學所描述的微迴圈,在分佈、結構和功能上相似而又有區別。

絡脈維繫氣血津液雙向流動、滲灌的特點,正和微迴圈中毛細血管網的作用相似,而微迴圈在維持機體正常血液迴圈,保持正常恆定血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絡脈的病理變化與高血壓病的形成

由各種因素而導致絡脈痺阻、氣血津液執行不暢的一類病變統稱為絡病。

《臨證指南醫案》亦云:“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又云:“暑邪上受,先入肺絡”,“刀針破傷經絡”等。

指出了絡病病位在於血分,絡病的病因為外感六淫,跌僕損傷,或由內傷七情、飢飽勞倦等因素引起。

其病理演變是由於病久不愈,正氣虧虛,或情志鬱怒,或外邪入侵,邪氣由氣及血,終致津停血滯,蘊而化濁生毒,痰瘀、濁毒痺阻絡脈而發為絡病。

其病機可概括為絡脈結滯、絡脈空虛、絡毒蘊結和絡脈損傷四端。

臨床表現具有病情複雜,病勢頑纏難愈的特點。

高血壓病人常因肝氣鬱結髮生血瘀絡阻,亦有陰虛於下,陽升於上,陰陽平衡失調等致氣血逆亂,血流不暢,也可形成血瘀絡阻;亦有津液化痰,阻遏氣血執行,造成血瘀絡阻。

諸如此類,絡脈瘀阻在高血壓病的病機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高血壓病多起病隱匿,病程較長。

臨床上有原發與繼發之分,發於年老者責於體虛,發於年輕者多責於痰溼濁毒(肥胖、高脂血症易發);繼發者常見於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之後,正合葉天士“久病入絡”,王清任“久病入絡為瘀”之論。

換言之,由於這些疾病病變所產生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尿素等在體內的停留沉積,在中醫學範疇之內均為濁毒之屬,不能正常通過絡脈的滲注交換功能排出體外,由此蘊積痺阻於絡脈,導致機體陰陽失衡,最終發生本病。

推究高血壓病的發病機制,其與絡病的虛(絡中血虛、氣虛)、實(絡中血瘀、濁毒內蘊)在實質上有其一致性,說明高血壓病在病位上與絡脈相互關聯。

目前研究認為,迴圈自身調節失衡,小動脈和小靜脈的張力增高,是高血壓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這說明了微迴圈在本病中的發病作用。

絡病的病理基礎在於,相關內皮的損傷以及血管與血液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失調,這些因素也正是導致高血壓病病理改變的基礎。

但是,中醫學的絡脈範疇絕不僅僅侷限於微迴圈這一概念。

其在調節周身血流量、控制血壓的同時,還包括著調控神經,內分泌系統、體液等所分泌的神經遞質、細胞代謝以及電解質等物質正常生理及其功能,而這些物質恰好和高血壓病的病理機制直接相關。

在病理改變上,高血壓病常伴有區域性瘀血、出血、組織水腫、微動脈瘤等,這與絡病的臨床表現相一致。

在臨床上的聯絡:高血壓病患者其體徵常有口脣暗紅,舌質暗紅或紫暗,舌下絡脈青紫等末梢迴圈障礙的表現,這些正是絡脈分佈以及絡病之表現。

“久病入絡”患者的舌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述表現,並且隨病程的延長而加重,這一點證明了高血壓病與絡病在臨床表現上具有一致性。

而從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來看,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變所侵及的臟腑往往多為心、腦、腎以及眼底等血流豐富之處;

而這些臟器又恰好為中醫學所述絡脈彙集之處,每當言及絡脈,必不離這些臟腑而論,由此可推論絡病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環節,同時亦可言高血壓病“濁毒在絡”之說。

綜上所述,絡病理論反映著疾病發展的一般規律。

高血壓病在其發生發展的機制中和“絡病”有著內在必然的聯絡,從絡脈入手,開展對本病的深入研究,將為中醫學明確高血壓病的病理機制增添新的理論內容,併為尋找防治高血壓病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論及客觀依據。

待續......

文自《翁維良臨床經驗輯要》,翁維良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讓身體更健康的10個生活好習慣,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