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在的城市道路部分被積水覆蓋,我就知道雨季又來了,雨季代表著潮溼的空氣,衣櫃的衣服發黴,還有不宜儲存的一些食物也會莫名發黴。這就是所謂的“返潮”。身邊的老人也開始被疼痛折磨,溼氣特別容易滲透,這也是為什麼南方人過冬比北方人要冷的重要原因。北方風大幹燥,南方低溫多雨,溼氣較重,寒氣襲人。然後,溼氣遇到熱,就變成溼熱,容易上火發熱,臉上容易冒痘。溼氣遇到風,容易形成風溼。有溼氣的人還容易得婦科疾病,或者腿部溼疹、腳氣等。
而溼氣又分為兩種,外溼就是空氣的潮溼,內溼一般指的是人體內部有溼氣,這是一個緩慢發病的過程,如果不及時驅寒除溼,那麼人體就會從內部開始虛弱,身體的抵抗力會下降,容易生病。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邪若不去除,吃再多的補品也無濟於事。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科技發展也越來越先進,溼氣也有了應對之法,如去溼器除溼機等等可以改變居住環境的有效機器。但是古代時也有溼氣,古人怎麼應對呢?
漢朝《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端,以觀測掛炭一端天平升降的儀器。《淮南子》中明確指出了這種儀器的作用。天氣乾燥時炭就輕,掛炭那邊天平升高。天氣潮溼了,炭就重天平就下降。且溼氣到來的時候,人是看不見的,但是炭已經顯示出沉重了。這就進一步闡明了這個測溼儀器可以測量看不見的水氣具體有多少。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天平式測溼儀是世界上最早的測溼儀。比西方國家達·分奇設計出的溼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溼儀是利用炭吸溼性強的特點,藉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溼目的。
測溼儀的發明,可以讓人提前知道天氣變化,起到未雨綢繆之用。就如有風溼的人在即將變天時關節的疼痛感加劇,得出天氣變化一樣,可以提醒人們做好防溼工作,增減衣物。東漢王充在《論衡·變動篇》稱:“故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絃緩,固疾發。”中談到的,琴絃緩,就表示天就要下雨,因為琴絃變鬆,是由於空氣變潮溼、琴座因吸收水分導致木材膨脹,絃線兩頭距離變短造成琴絃變鬆。可見,古代的絃琴也可當作原始的空氣溼度測量儀器。
仔細看來也不是多偉大的發明,只是利用了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但正是這些觀察入微所得出的結論知識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到了現代在工農業生產、氣象、環保、國防、科研、航天等部門,經常需要對環境溼度進行測量及控制。而常見的溼度測量方法有:動態法(雙壓法、雙溫法、分流法),靜態法(飽和鹽法、硫酸法),露點法,乾溼球法和電子式感測器法等。
人體溼氣重,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述薏米是溼氣的剋星,薏米有健脾利溼、清熱排膿功效。古人的智慧無窮無盡,現代人也沒有誰想著會用測量溼度的方法來預測天氣,且對糾纏人類的內溼有特別顯著的治療方法。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現代科技發展特別快,溼度計早已投入使用,只是溼氣還困擾著大部分人,相信未來也會有辦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