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患者問我:“劉醫生,我有慢性病,想做三伏貼,你看可以嗎?”
這幸好有這麼一問,不然就出大事了!
阿姨屬於陰虛火旺體質,平時咽喉乾燥、口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典型的陰虛體質。她就很不適合做三伏貼。
想做三伏貼,我們一定要全面了解三伏貼。
一、什麼是三伏貼三伏貼是“冬病夏治”的一種,《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早有記載: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人體的陽氣之於人體,就像太陽之於大地一樣,沒有陽氣溫煦,則人體生命機能減弱、不足,壽命縮短。陽氣不足,會引起很多疾病發生。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歷代醫家總結經驗,優化方劑,演化為現在以溫陽益氣 祛溼散寒 通經活絡等功能為主的系列伏貼方劑。通過面板吸收,循經匯入,以中藥獨特的“歸經”特性疏通表裡經絡,驅散體內陰寒之氣的作用,從而達到調和陰陽,治病養生的目的。
夏季陽氣旺盛,尤其是三伏天,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肌膚腠理開洩,這個時候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面板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也是三伏貼的理論基礎。
有人會問,呼吸系統疾病、脾胃虛寒疾病往往都減輕了,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治呢?
這是因為,中醫提倡:“治未病”。“形寒飲冷則傷肺”,夏季,雖說症狀減輕了,但是寒溼、痰飲等引起疾病發作的“宿根”並沒有去除。況且夏季貪涼、飲冷也給虛寒性疾病埋下隱患。
中藥湯劑
並且,如果在貼敷三伏貼期間,配合中藥內服治療,能夠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今年做三伏貼的時間根據今年入伏時間,三伏貼時間如下:
第一帖 2020年7月16日
第二帖 2020年7月26日
第三帖 2020年8月05日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一般在當天貼敷為最好。於三伏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
三、三伏貼所用藥物有哪些三伏貼所用到的中藥,有白芥子、元胡、細辛、肉桂、甘遂、沉香、麝香等,用生薑汁調製而成,這類中藥大都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寒者熱之”,所以這些藥物能夠治療虛寒性疾病。
四、三伏貼適應病症1、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反覆上呼吸道感染、反覆咳嗽等,辨證屬於虛寒證的;
2、消化系統疾病:虛寒性慢性腹瀉、虛寒性胃脘痛等;
3、疼痛性疾病:風溼、類風溼、強直性脊柱炎、增生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痛、痛風、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辨證屬於寒溼類疾病的;
4、兒科疾病:氣管炎、肺炎、哮喘、咽炎、扁桃體炎、鼻炎、久咳、厭食、胃炎、腹痛、遺尿、腹瀉、腦積水及體虛易感冒者,辨證屬於虛寒類疾病的。
5、婦科疾病:虛寒證導致的痛經、慢性虛寒型盆腔炎、宮寒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五、三伏貼怎麼做效果更好先鍼灸或刮痧,再拔火罐,最後進行伏貼。
火罐
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
1、激發穴位的經氣,發揮出穴位的特異性,起到調節陰陽平衡、疏通經絡經氣的作用,來增強臨床療效。
2、鍼灸或刮痧後拔火罐,至面板微紅,使區域性面板毛孔張開,有利於伏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增強藥效。
1、每次貼敷時間半小時左右,以區域性皮膚髮紅、酥麻感或輕微灼痛感為度。如出現奇癢、灼痛,應立刻撕去藥膏;
2、貼伏貼期間禁食生冷,禁止風扇、空調直吹,禁止冷水沐浴;
3、伏貼期間飲食以清淡為主,減少或不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牛羊肉、雞肉等發物,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鮮桂圓、荔枝等;
4、忌過量運動,避免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傷。
三伏貼屬於冬病夏治範疇,既然是治病,一定要因人制宜,所以,以下人群不適合做:
1、3歲以下的小孩:3歲以下的小兒,面板嬌嫩,陽氣旺盛,不適合做;
2、孕產婦:孕婦懷有胎兒,氣血充盛,生理上和正常人有所不同,並且三伏貼所用藥物一般都比較烈,有小毒,所以不適用於孕產婦;
3、惡性腫瘤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病機複雜,體質較差,不適合;
4、肺結核活動期患者:肺結核為傳染病,活動期傳染性加強,加上體質問題,不適合做;
5、支氣管擴張患者;
6、強過敏體質者:可能會發生過敏反應;
7、感冒發燒者:感冒發熱,屬於熱病,體內陰陽失調,在此期間不適合做;
8、患有感染性疾病、面板病或區域性面板皮損者;
9、陰虛火旺者:陰虛生內熱,熱病不適合做;
七、還有哪些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治療的是虛寒或寒溼類疾病,治則是“寒者溫之”,所以,除了用到溫熱藥的三伏貼,艾灸、拔火罐等,也是冬病夏治的很好的方法。艾灸或火罐,都有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所以可以作為冬病夏治的輔助療法。
艾灸
總結冬病夏治雖然效果很好,但是有其獨特的適應病症和人群,也有其禁忌症及禁忌人群。我們選擇治療時,一定要經過專業中醫師辨證,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病急亂投醫。要謹慎、理智選擇適合自己病症的治法和藥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