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您肯定不陌生,不過您見過綠豆植物長什麼樣嗎?
綠豆,豆科蝶形花亞科豇豆屬植物。綠豆枝條散亂,長著硬毛,略微纏繞。葉子分3個小葉,卵圓形或略成稜形,兩面也長者硬毛;花開在葉腋,一串開出多朵,花黃色帶綠。果實為莢果,圓柱狀,成熟後由綠變黑。裡邊的種子就是我們看到的綠豆了。能夠清熱解毒,消暑利水,還能解草藥之毒。
剛剛長出來的綠豆是這個樣子,沒錯就是我們吃的豆芽。
綠豆植物是不太好描述,散成一團,略微纏繞,它的枝條上長著硬毛。綠豆根系可疏鬆土壤,加速土壤熟化,固定空氣中氮素,增加土壤養分,所以常常和其它作物套種,最常見的就是和玉米搭配套種。綠豆的每片葉子再分3個小葉,卵圓形或略成稜形,葉片不小,大的有10釐米長,葉子兩面也長者硬毛。
綠豆的花開在葉腋,一串開出多朵,花是黃色帶綠。綠豆花的形狀不太好描述,看圖吧。綠豆的果實為莢果,圓柱狀,成熟後由綠變黑。開啟綠豆莢,裡邊的種子就是我們看到的綠豆了。綠豆,綠豆,自然是綠色的豆兒。
綠豆的藥用價值清熱解毒,消暑利尿張悟本曾將綠豆推向了風口浪尖,很多人以為綠豆就是五穀雜糧,怎麼和草藥扯上了關係。不過,實話告訴您,綠豆真是一味中草藥,現在的《中藥學》教材就收載了綠豆這味藥,把它歸入到了清熱解毒藥類。
綠豆原產印度,據考證已經有4500多年曆史了,大約2000多年前傳入中國,具體何時如何傳入已經無法考證,不過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就已經有了關於綠豆種植的記載,不過綠豆入藥到了唐朝末年才有記錄,記載在了《日華子諸家本草》中,到了宋朝應用增多。
綠豆藥性偏寒,所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古書最早的記載用它治療丹毒、煩熱。解毒療傷,可以用綠豆研末,以蜂蜜調過,區域性外敷消腫。後來人們發現綠豆還有解毒的作用,常常用於巴豆、附子等過量中毒。再後來人們利用綠豆清熱除煩的作用來消暑,明清養生著作《遵生八箋》、《隨息居飲食譜》均有記載。
雖然中醫很少將綠豆開入藥方中,不過綠豆確實有很好的療效。除了清熱解毒作用外,綠豆還有利水的作用,治療小便不利,師翁常常用它作為藥引子,治療肝硬化腹水等。中醫古籍中還專門將綠豆的外皮入藥,稱作綠豆衣。綠豆衣偏於清熱解毒,解暑力弱,還能明目退翳。
綠豆的應用方法綠豆的應用方法,張悟本已經說的差不多啦。不過再好的東西,如果過分吹噓,也有其弊。好在綠豆是常見食物,沒有因為張悟本的倒臺,而遭遇落井下石。綠豆之所以被吹捧,張悟本的專家講座是其一,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老百姓太缺乏健康常識,對常見病缺乏最基本的認識。
綠豆解暑的食用方法,相信您比小永還會用,由於綠豆不單解暑,而且還能清熱利尿,可以將暑熱從小便排出,所以非常適合用來消暑。炎炎夏天,熬碗綠豆湯,暢飲幾口,確實能解暑除煩。如果把綠豆研末,還可以做成綠豆糕、綠豆餅,甚至還可以自己發點兒綠豆芽。
現代研究發現,綠豆所含植物甾醇可以替代膽固醇使之不被人體吸收,因此綠豆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下邊這段話是給學醫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開寶本草》: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生研絞汁服;亦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
《本草綱目》:綠豆色綠,小豆之屬木者也。通於厥陰、陽明。其性稍平,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厚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涼粉,豆酒,或偏於冷或偏於熱,能致人病,皆人所為,非豆之咎也。外科治癰且有內託護心散,極言其神效,丹溪有論發揮。治痘毒,利腫脹。
《藥性解》:綠豆,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胃二經。主除熱毒,厚腸胃,散風疹,消腫下氣,補髒養神。留皮用。按:綠豆寒則入心而瀉火,甘則入胃而和中。禹錫具稱其補益,宜長食之,又堪作枕,能明目,治頭風痛。
《本草備要》:瀉熱解毒。甘寒。行十二經。清熱解毒,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利小便,止消渴,治瀉痢。連皮用。其涼在皮。
《隨息居飲食譜》: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瀉痢。
《本草求真》:﹝批﹞清腸胃熱毒。綠豆專入腸胃。味甘氣寒。據書備極稱善,有言能厚腸胃,潤面板,和五臟,及資脾胃。按此雖用參、耆、歸、術;不是過也。第書所言能厚能潤能和能資者,緣因毒邪內熾,凡臟腑經絡面板脾胃,無一不受毒擾,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癰腫等症,無不用此奏效。並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煮汁則止消渴;磨粉合以乳香、丹砂,則能護心使毒不入;護心膏用此。築枕夜臥,則能明目疏風;杖瘡疼痛,則用雞子白調敷即愈。﹝批﹞綠豆粉。皮尤涼於綠豆,退翳明目如神。﹝批﹞綠豆皮。粉撲痘潰尤妙。一市民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銚炒紫色,並水調,厚敷紙貼,杉木扎定,其效如神。皆有除熱解毒之功,而無補益滋助之力。且與榧子相反,同食則殺人。
#大家健康超能團# #健康樂享官# #綠豆湯#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