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才 等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賀普仁先生章門、合谷穴合用及丘墟、照海穴合用的臨床經驗。
01章門、合谷章門為肝經穴位,是脾之募穴,八會穴之髒會,足厥陰、少陽之會。
章指彰盛,章門為髒氣出入之門之意。常用之治療脅肋痛、積聚痞塊、腹痛、洩瀉、食積不化等病症。
關於其主治,醫籍這樣記載,《鍼灸甲乙經》:“奔豚,腹脹腫,腹中腸鳴盈盈然。”《類經圖翼》:“主一切積聚痞塊。”
肝脈夾胃,若氣鬱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胃氣壅滯,氣失和降則可發生嘔吐、呃逆,章門可疏肝利膽,和胃降逆,故賀老常選用章門治療呃逆。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可清瀉陽明,調中理氣,治療胃腸疾患,與章門配伍應用,對呃逆有較好效果。
病例:孫某,男,60歲,呃逆3天。
3天前生氣後出現呃逆,發則持續幾小時,聲高,不知原因地偶有緩解,旋即再發,入睡後可自行停止,3天來有逐漸加重傾向。伴有胃脘脹滿,脅肋不舒,煩躁,無法正常進食,大便偏幹。
望診: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切診:脈弦細。辨證:木鬱乘土,胃氣上逆。治則: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取穴:章門(左)、合谷(右)。
刺法:毫針刺,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第1次治療,針入呃止,但走後再發,頻率、程度有所改善,2次治療後,呃逆基本平息,再鞏固治療1次而愈。
02丘墟、照海丘墟為足少陽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陽鬱熱,清瀉肝膽火熱,疏利肝膽之功,臨床應用範圍廣泛。
賀老用本穴主要治療肝膽疾患和少陽經分佈區域內的病變,如:膽囊炎、膽結石、帶狀皰疹、疝氣等病,同時治療因肝膽功能失調所致的胸脅脹滿疼痛、目痛、耳鳴耳聾等症。
本穴的臨床應用在古代醫籍中已有很多記載。
《鍼灸甲乙經》:“目視不明……目翳……兩脅痛,腳廢轉筋,丘墟主之”,“寒熱頸腫,丘墟主之”,“大疝腹堅,丘墟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
《醫宗金鑑》:“膽原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牽引腰腿……足脛難行等症。”
丘墟為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雲:“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原穴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變化,臟腑出現病理變化後在原穴出現反應,根據這個特點我們不僅可以用該穴進行治療,還可以用於診察,賀老在針刺前經常觸壓患者的丘墟穴,以感知病情變化。
治療時,賀老多取透刺的方法。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位,陰蹺脈所生,八脈交會穴之一,與丘墟分別位於內、外踝下。
由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以在照海穴處觸控到皮下針尖為宜。
採用先瀉後補的手法,具有疏肝解鬱,調氣止痛的作用,達到少陽經氣疏通以利轉樞、陰經氣血充濡的效果。
一針刺二穴,可減少患者疼痛,又可增強穴位作用,事半而功倍。
病例一、國際友人,女,70歲。
主訴:左脅痛數年,咳嗽或深呼吸時加重,曾檢查肝功、肝膽超音波以及十二指腸引流均未見異常,西醫治療無效。舌苔白,脈弦滑。
證屬肝鬱氣滯,經氣阻塞不暢,法當條達肝氣,通調經絡氣血。
取穴:丘墟透照海(患側)。
手法:捻轉補瀉,先補後瀉。
針後即刻疼痛減輕。
病例二、周某,男,50歲。
主訴:參加勞動時,突然感到左側肩胛縫隙處疼痛,5~6日後痛勢加劇,繼之波及左側脅部,疼痛不已,呼吸加劇,咳則更甚,經服藥物後無效,舌質紫暗,脈弦緊。
辨證:勞動時用力不當,致使氣滯,阻塞經絡。證屬氣機不暢。治以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取穴:丘墟透照海、曲池(患側)。
手法:行捻轉手法,先補後瀉。留針30分鐘。起針後,氣舒而痛止,欣然而去。
病例三、李某,男,56歲。
主因“右側脅肋部疼痛1年”就診,發作重時向右側後背部放射,經超聲檢査示:膽囊炎、膽結石。
取穴:丘墟透照海。
手法:並行九六捻轉補瀉法,治療十餘次,症狀消失。
注:具體治療與操作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賀普仁——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謝新才等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7.11。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