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大夫常說,藥食同源,很多中藥本身就是食物,但多數中藥吃起來卻是良藥苦口。有些慢性病需要長時間的慢慢調理,苦口的良藥卻成了治病的最大障礙。但是對於名醫來說,只有您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將藥物與食物做成小零食,良藥不苦口,為了治病也是煞費苦心。張錫純是清末民國時期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這位中醫大家見慣了達官貴人們的吃藥難,信手拈來做個治病的小零食,就可以作為食療的典範。

《醫學衷中參西錄》原文:治脾胃溼寒,飲食減少,長作洩瀉,完谷不化。白朮(四兩)乾薑(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先軋細而後焙者,為其焙之易勻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幹,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曾為友人制此方,和藥一料,服之而愈者數人。後屢試此方,無不效驗。

顯然這種做法不適合現代人的口味,所以參照張錫純的辦法,我認為可以有以下改良:

1.可以按照原書做法,將藥物軋細焙熟,有條件的話,可以過篩,可以加入適量麵粉,酵母粉發酵,對藥效的影響並不大,但可以使小餅更加鬆軟,更加適口。

2.加入蛋液、油,糖,麵粉等輔料並不影響藥效,但是本身適合食用該處方的人就脾胃虛弱,加入過多滋膩礙胃的食材恐怕加重脾胃負擔,因此,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酌量新增。

3.若藥物軋細後仍覺粗糙,可以將白朮,乾薑,雞內金煮水加入。

最後,此方適合用於治療非感染性慢性腹瀉,若有急性腹痛、腹瀉,儘快到醫院就診。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別拿痔瘡不當事,做好防治少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