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脈短者,上部陽不足,陰邪易湊之而為頭痛。
寸口脈長者,陽勝也,而下部陰多不足,而陽邪易湊於下發為足脛痛。
寸口脈促而上擊者,陽邪盛於上,易發肩背痛。
寸口脈沉實者,陰邪實於中。
寸口脈浮盛者,陽強病在外。
寸口脈沉弱者,陰陽俱虛,而陽虛更甚。
寸口脈沉而急促者,陽虛於外,熱盛於內,外寒內熱也。
脈盛滑而堅者,實症也,病在外在表。
脈沉小而堅者,實證也,病在內在裡。
脈小弱而澀者,氣血虛,久病也;因血少兒脈澀、氣虛而脈小弱。
脈浮滑而疾者,陽邪也,邪氣正張,是為新病也。
脈滑者為風為陽。
尺脈粗大也,陰中陰不足,陰火有餘。
緩而滑者,胃中熱也。
盛而緊者,邪有餘而滯,發為脹。
尺脈緩澀多睏倦。
尺脈滑者,陰盛而多汗。
膚寒而尺脈細者,為洩瀉、脾腎虛寒。
脈細則氣衰;弦急者陰邪盛;澀者血不足;緊者寒邪有餘;脈粗者真陰不足;
寒病脈:徐、緩、澀、結之類。
熱病脈:洪、滑、疾、促之類。
虛病脈:短、濡、微、弱之類。
實病脈:弦、緊、動、革之類。
表邪初客,陰寒束於外,陽氣不升,邪又不盛,故脈必見微沉而緊(或急),此非裡證也。邪盛之時則脈方浮緊也。
陰虛者,脈必浮大,然浮大無力,此為裡證陰虛,而非表證也。
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者,脈多遲滑;
虛損之候,陰陽氣血俱敗,脈必疾數,愈虛愈數;萬不可做火熱而治。
痛極伏匿之脈,因雍滯也,而非虛。
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洪弦至極;此非實證也,不可錯治。
脈沉橫者,主內部有積(寸口主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寸關之間積在心下,關積在臍附近,關下積在少婦,尺積在腹與氣衝;積脈出在左則積在左,出在右則積在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