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在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階段,提高自身免疫力對於老百姓的自我健康管理尤為重要。大家都希望通過各種養生保健的方法,獲得一個健康的好身體,而拔火罐作為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被廣大市民所認可。那拔火罐的作用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又該注意些什麼呢,還得從頭說起。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代稱之為“角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區域性瘀血,從而達到防病治療的目的。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但拔罐法並非中國所獨有,在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

作用機理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拔罐療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調節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發汗解表、行氣活血等作用。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腠理開啟並使區域性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物質通過面板孔竅排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療法的負壓作用使區域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加強了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如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面板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如藥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區域性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藥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其藥罐法的區域性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

罐的種類

竹罐:南方地區常用,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作底。根據罐的口徑大小,用於體表不同部位的治療,如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於乾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後再用。

陶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塗上黑釉或黃釉,經窯裡燒製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裡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

玻璃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製的。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現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抽氣罐:多用透明塑料製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可用手動或機械抽氣不產生明火,方便攜帶治療。

拔罐法種類

根據排氣方式分類:火罐(通過燃燒空氣產生罐內負壓)、水罐(通過熱水或水蒸氣產生罐內負壓)、抽氣罐(抽出空氣使罐內產生負壓)。

根據拔罐方式分類:閃罐(吸拔後當即起去,反覆多次),留罐(吸拔後留置一段時間),推罐(吸拔後在面板表面來回往復)。

根據搭配的其它療法分類:藥罐(用藥水煎煮竹罐後吸拔罐內盛儲藥液),針罐(在留針的過程中,加拔罐),刺血拔罐(用三稜針,面板針等刺出血後拔罐)。

拔罐療法禁忌症

1.有出血性疾病者。

2.精神過於緊張、醉酒、過飢、過飽、過勞、抽搐不合作者。

3.重度心臟病、呼吸衰竭、面板區域性潰爛或高度過敏、活動性肺結核、全身消瘦以致面板失去彈性、全身高度浮腫者及惡性腫瘤患者。

4.妊娠婦女腹部、腰骶部及五官部位、前後二陰等、面部及兒童禁用重手法。

5.區域性有疝疾病(如臍疝、腹壁疝、腹股溝疝等)、靜脈曲張、癌腫等。

常見罐印解析

1.潮紅和淡紅表現的是陽性,紅本身是暖色調,體現的是體內的陽氣和熱氣。區域性有潮紅的時候往往是有熱,淡紅往往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反應,顏色比面板稍微紅一些,一般起罐15分鐘至半個小時左右就能消掉了。

2. 紫紅色是大部分拔罐病人的反應,因為大部分拔罐病人的都是區域性有痠痛,是寒性的反應。而暗紅色一般是夾雜紫色,一般都是剛剛受寒受風的病人會出現。

3. 黑斑代表著寒性,黑斑的多少和大小代表寒性的大小,黑斑越多,寒性越大。

4. 水泡一般是溼氣的反應,不管是在面板上起了小水泡,還是有大的水泡,起了水泡都是代表體內有溼氣。

5. 罐中有水珠,往往表示病人的溼氣非常重,而且有寒性的溼氣。有一部分人還會在拔罐區域性的毛孔上出現水珠,這樣的病人往往是極度受寒極度寒溼的患者。

呼吸系統疾病防治

拔罐治療在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方面,亦有突出的效果。例如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可選取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的腧穴留罐治療;風熱引起的咳嗽伴發熱,可選取大椎、尺澤、肺俞進行三稜針點刺放血後拔罐治療,退熱效果迅速。對於感冒引起的周身肌肉痠痛,可取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進行走罐治療。痰多、咽喉痛可在天突、膻中、肺俞進行閃罐治療。以上的治療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期專家】

李寧,瀋陽市中醫院鍼灸門診主任,主任中醫師,瀋陽市名中醫。中國鍼灸學會會員、遼寧省鍼灸學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康復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常務委員,瀋陽市健康教育講師團成員,健康教育專家庫專家。從事鍼灸臨床工作20餘年, 擅長針、灸、藥結合治療面癱、耳鳴、耳聾、眩暈、中風及其後遺症,頭痛、頸肩腰腿痛、膝關節痛、帶狀皰疹等各種急慢性痛證。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滋陰降火散結消癥治療慢性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