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潰瘍病的辯證應分清標本。一般來說新病多實證熱證,久病多虛證寒證,更久則應有血瘀或虛實夾雜證。應根據疼痛的部位、蛋白質及飲食關係,結合其它見症辨別虛、實、熱、氣、血的不同。臨床上潰瘍病可分為肝胃不和、脾胃虛弱(寒)、胃陰不足、脾虛血辨別幾種中醫證候。治療應從肝、從胃或肝胃同治。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氣法、溫中散寒法、滋陰養胃法及標本同治的原則,且常根據其它臟腑陰陽偏衰的不同,分別加用補腎、洩胃熱、活血化瘀、補氣化瘀藥物治療。以達最佳效果。

1、肝胃不和型

主證:胃脘部脹痛或隱痛,痛時竄至胸脅或後背,多有噯氣、泛酸、飲食減少,遇情志不舒時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

辯證:精神抑鬱,情志不暢,肝木克伐脾土,導致肝氣鬱結,橫逆脾胃故肋脘部脹痛或隱痛;肝氣不舒,氣機不暢則痛時竄到胸脅或背部;胃氣上逆則噯氣泛酸;脾胃納化失司則飲食減少;舌脈之象為肝胃不和之症。

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合痛瀉要方加減

2、脾胃虛寒型

主證:胃脘隱痛,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暖喜按喜熱飲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溫,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

辯證:脾胃虛弱,故胃脘隱痛綿綿,疼痛以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寒者得溫易散,虛者得按則舒,故喜暖喜按喜熱飲食;脾主四肢,主運化,陽虛則四肢不溫,神疲乏力,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潤,脈細或沉遲無力為脾胃虛寒之象。

治則:溫中健脾。主方:參苓白朮散合建中東加減

3、胃陰不足型

主證:胃脘隱痛或灼痛,或伴嘈雜、或飢而不欲食,似煩不眠、口乾脣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無苔或則少津,脈細數。

辯證:胃陰不足,胃失濡養。故胃隱痛或灼痛;虛熱內擾,故胃脘嘈雜;胃失津潤則不欲飲食;陰虛內熱則心煩不眠;津虧液少則口乾脣燥、大便乾結;舌紅少苔、無苔或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則:養陰益胃。主方:養陰益胃東加減

4、脾虛血瘀型

主證:胃脘刺痛,痛處固定,食後加重,拒按,或見嘔血,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或澀。實證出血,來勢急,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有力,或弦細無力;虛證出血,來勢較緩,面色芬白,舌暗淡,脈細弱。

辯證:胃脘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瘀血阻絡,氣血運動不暢,故胃脘痛較劇,刺痛,或呈刀割樣疼痛。瘀血有形,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並,故食後疼痛尤甚;久病入絡,絡脈受損,故見嘔血、便血;實證多與熱證並存,熱迫血行,故實證出血急;虛證多與寒證參見,故虛證出血緩。舌質暗紫,或有瘀班,脈澀,為瘀血阻絡、血行不暢之症。

治則:化瘀通絡,理氣止痛。主方:金延香附湯。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藥胃脘痛範疇。主要由於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所致。病位在胃,但與肝脾二髒密切相關。肝氣易犯胃克脾,脾胃可互相累及。臨床上肝多實,脾多虛,胃多氣滯血瘀。處方用藥時要根據肝、脾、胃之病機特點靈活施治。肝氣犯胃者,應掌握“治肝可以安胃”“忌剛用柔”的原則,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脾胃虛寒者,溫中健脾,應注意不宜過用久用辛香溫燥之品。“酸甘化陰”法為治療胃陰不足之大要,不可疏忽。無論是哪型胃脘痛之消化性潰瘍,久之,皆可入絡,形成瘀血阻絡,故久病之潰瘍病,化瘀通絡,理氣止痛不可忘記。

最新評論
  • 1 #

    我是萎縮性胃炎,噯氣,反酸燒心,胃灼熱,胃痛腹脹,不想吃飯是什麼型的?

  • 2 #

    謝謝!講解詳細,對症下藥。

  • 3 #

    養陰益胃方有哪些食材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秋季要健康,喝點兒沙蔘玉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