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朋友反映睡眠障礙問題:晚上入睡難,有時凌晨3、4點還無法入睡更有甚者徹夜難眠,有的人一覺下來3、4次驚醒……,上述狀況,有的短期幾天,有的已持續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吃各種安眠藥、試了各種方法都效果甚微苦不堪言,不想再吃西藥了,長期失眠不僅對身體帶來健康隱患還對精神有極大損傷,對生活、工作產生極大影響。
從失眠實際狀況來看,近幾年來在國內已普遍存在並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據最新資料統計,國內近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特別是成年人失眠率已高達38.2%。人們時時處於焦慮之中也助長了失眠群體蔓延趨勢。而從中醫角度來看,失眠問題的實質主要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的。
那麼,如何早期識別失眠症狀並加以預防及調理呢?下面我們就通過表象分析找到失眠產生的根源並加以“對症”調理從而使人們早日擺脫失眠的痛苦。
一、失眠症狀主要表現
1、入睡難
人正常睡眠時間為晚上9點至11點臥床20分鐘之內應進入熟睡狀態,如果30分鐘後或是晚上11點後仍無法正常入睡(加班熬夜除外)。嚴重者直到凌晨3、4點鐘無法入睡甚至徹夜難眠。
2、睡眠淺
稍有動靜打斷睡眠、經常處於半夢半醒狀態、多夢,無法深
度睡眠解除疲勞。
3、凌晨早醒無法入睡
凌晨2、3-5點醒來後再無法入睡,或晚上起夜後無法再次入睡,
特別是夏季更容易出現。
4、思慮萬千入睡晚
晚上準備睡覺時反而大腦思維開始活躍,思想連篇無法入睡長
期如此形成慣性睡眠障礙。
如果症狀持續小於1周可歸結為短暫性失眠,多由偶然因素導致,在醫生指導下簡單治療應可恢復正常睡眠狀態,但如果不加以重視會導致長期失眠。上述症狀如果超過1周或連續3周、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那就是身體出現問題,變為病理性失眠。
二、失眠對人體危害
1、 精、氣、神
睡眠品質不好,導致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的調節紊亂,從而影響表皮細胞內黑色素的含量、位置、面板血管收縮擴張的程度,導致面板活力及彈性受損,使人看起來精神萎靡不振、軟弱無力、臉色暗黃。嚴重的人會出現煩躁、抑鬱、精神分裂等,導致工作效率低、生活品質下降。同時,長期失眠,人體各系統自愈能力下降,各組織不能有效更新,會加快人的衰老。
2、 免疫力系統受損
人的正常睡眠時間是晚上9點-11點前入睡,11點子時為膽經開始執行時間,陽氣開始升發。次日凌晨1點開始,陽氣升起後1-3點肝經執行最旺,肝藏血、血性屬陰降下來以收斂陽氣利於肝血儲存,汰舊納新利於人體健康。3-5點肺經開始執行,肝將生髮的新鮮血液運送至肺,通過肺運至全身,從而使人充滿活力。這個過程也是人體各臟器自愈修復時間。如果人在這幾個時間段不能深度睡眠,膽、肝、肺的氣血不能正常升降沉浮迴圈,導致人體能量不能補充,造成人免疫力低下直至生病。
3、 心血管疾病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健康主要因素是氣血足,經絡通,睡眠不足會使人體臟器的修復及功能受影響,進而影響氣血生髮、迴圈受損,氣血不能正常執行就會導致高血壓、心律失常、高血糖、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病的發生。同時,氣血不足,腦供血受影響,腦神經系統不能得到養護,導致智力水平降低。
三、為什麼你會失眠?
傳統中醫主張“辨證論治”,通過上述症狀表象來解析失眠產生的深層次機理。中醫認為先辨證辨體質,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經緯度的不同,其先天體質也不同。例如有的人,天生就怕熱,愛著急,愛上火、這可能是他先天體質就是陽盛陰虛體質;有的人天生就怕冷、愛感冒、愛睡懶覺,這可能先天就是陰盛陽虛體質。
體質不同的人失眠機理也不一樣:溫熱性體質人的失眠,主要是心火過旺,腎水不足無以制約心火,心主神,火旺神足,思慮飛揚,導致失眠,中醫稱之為“心腎不交”;寒涼性體質的失眠,主要是肝火過弱,肝主神經,神經衰弱,憂思過重造成的。陰陽失衡,人體系統不能正常迴圈,導致心神不寧,無法入睡。
《道德經》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心火過旺,陽盛陰虛,需要用滋陰的方式調節;肝火過弱,陰盛陽虛,需要用補陽的方式調節。長期陰虛或陽虛就會導致陰陽兩虛對人體損傷更大,對心、肝、脾、腎、肺等都會產生影響,失眠核心問題是氣血太過或太虛。
找到問題的癥結,就容易解決了。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失眠人的體質識別入手,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具體調理。現在中醫多通過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成方做成代用茶飲用,滿足失眠人員不吃西藥通過代茶飲對人體調理達到緩解失眠的痛苦的目的。
四、失眠調理及其預防
很多失眠的人在調理時,深受長期吃藥痛苦,不願再吃藥,一是藥有副作用,是藥三分毒;另一個原因是剛開始吃還有效,時間一長就沒效果了。而藥食同源做成的茶多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先天體質識別為導向,先調脾胃、次調理心肺、再調肝腎等臟器,充盈氣血升降沉浮迴圈運動,清熱降火、寧心安神,同時兼顧滋陰、補腎、健脾等系統調理,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良好狀態,從根本上遠離失眠。
同時,建議失眠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飲食上的溫熱寒涼平的有效搭配。中醫認為每種食物都有其屬性,或溫、或熱、或平、或涼、或寒等,溫熱(陽)性體質人可多吃涼、寒性食物,寒涼(陰)性體質人可多吃溫熱性食物,以達到人體氣血足、經絡通,百病不生。